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看戲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5-07 字體:

劉顯玲
 

  小時候,一到農閑時節,我們後屯祥富鎮永耕大隊就在城裡請了戲班子,一唱三天。永耕村和我家地挨地,壟挨壟,中間隔著一條田間道,幾塊墳包就算是兩個鎮兩個村的交界了。

  記得一年暑假,永耕村又請了戲班子,我們屯中的呂二寶子的舅舅家在永耕五隊,捎信兒來說讓他們看戲去,全屯子也就都聽說了,我央求我媽批准我和屯中的孩子們同去,總算得到了許可。我們吃過午飯早早的收拾好,穿上平時不捨得穿的小花布衫,到小園裡摘兩根黃瓜,拿著小坐墊和一件小破棉襖防著晚上冷,一幫孩子嘻嘻哈哈奔著四裡地開外的永耕大隊去了。在學校的操場上個個抻著脖子,等著戲臺上點燈,戲臺不過是一輛車斗零時改裝的,或者就著學校的領操臺,四面圍上苫布,四周掛上馬燈,就算是戲臺吧。左等右等不見鑼鼓響,本來是聽說有下午場的,沒想到等到了四五點鍾太陽要落山了,也沒演,得不到准信兒,又不想放棄,又有人說晚間演,這樣,我們一行人各投各的親戚。

  我和我三舅媽的兩個外甥女劉小蘭和劉大閨兒,她倆分別是我三舅媽的大姐和三姐家的姑娘,就奔了學校再往北二裡地外的永耕三隊我三舅家。我三舅那時候撲奔著老丈人家搬到了永耕村居住,平時我還真沒來過他家,也感覺怪不自在的,沒想到我三舅媽和她的父母熱情的款待我們,撈了一盆小米飯,臘肉燉豆角,豆角表面被一層灰亮的泡泡細密的包裹著,特別軟糯好吃,一盆黃瓜絲加點蔥絲香菜葉拌上農家醬,就是最好的美味。吃飽了又回到學校操場上,人擠人、人挨人,天已經黑透了,戲臺上的馬燈?明瓦亮,演員穿的花花綠綠,具體唱了啥,到現在也不大記得了,大約是《包公賠情》或者是《秦香蓮吊孝》。

  戲散了場已是半夜,一路上緊跟著人群往回走,生怕落在最後面,黑漆漆的夜,沒有一點光亮,清風刮過路兩邊的青紗帳,颼颼作響,甚是恐怖,前後左右全靠聲音辨別,到了兩村相交的北大界,頓時感到毛骨悚然,想起那幾塊墳包,隱隱的擔心怕有鬼出來攔路,或者跟我們回家。一路,一腳深一腳淺,一腳踩了水坑埋汰了繡花鞋……,跌跌撞撞總算到家了,家人都已經睡熟,不知道是半夜十二點還是十一點,自己像犯了錯的孩子,悄悄地爬上炕扯了被睡了。幸好我爸當天沒在家,否則是不能讓我去的,去了回來也得挨批評。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海倫城裡的奶奶家一住就是幾個月,每逢趕上年跟前兒,我爸來城裡給奶奶家送年貨,准會帶我和老叔去看戲,大約三毛錢左右一個座,在現在的商業大廈北面叫百花電影院。看戲之前給我買兩三毛錢的皮豆和瓜子,坐下了我就開始吃,看幾眼大紅大綠的演員咿咿呀呀,一句也聽不懂,然後便睡著了。最後散場了被迷迷糊糊地叫醒,跟著我爸和老叔走回家。還記得爸爸帶來了一大塊褥子面,大朵大朵的花有二大碗那麼大,鮮艷無比,說我媽要我奶奶用這塊布給我做過年的衣服。我奶奶是海倫被服廠退休職工,做衣服很專業,結果爸爸拿來的大花褥子面被奶奶好一頓笑話,說:『這哪能做衣服,多土,你看看街裡誰家孩子穿這麼花的東西,好像唱戲的。』奶奶朝爸爸要了幾塊錢,帶我到正大街路北的第七百貨商店買了一塊紅黃相間的格布和一塊暗綠色的迪卡布,分別做了上衣和褲子。衣服做的斷肩,小方領,前襟後背掐褶的,還有兩個小挎兜,現在想想都特別好看。那件衣服我一直穿到小學三年級,實在不能穿了,纔捨得脫下。

  3月30日,下午我在海倫市北派二人轉傳承保護中心觀看了大型拉場戲《回杯記》,演繹的真不錯,舞臺效果美輪美奐,今天纔知道了故事的全部內涵。小時候只在三嬸娘家的錄音機裡聽過,不記得具體情節,大約知道有那個忠貞不渝的王家小姐和考取了功名的張廷秀的愛情故事。一場戲,讓我想起了這麼多。戲散了,人去了,想想那個陰險狡詐、貪財好色、機關算盡的趙昂,此等小人也是自古有之今天亦有之,幸有蒼天在上,世道輪回,誰也逃不掉。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