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惠


東晉時期,王羲之因突出的書法成就被稱為『千古書聖』,其揮毫鑄就的《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飄若浮雲,矯若游龍,筆力入木三分,盡顯峭峻風骨。王羲之的一生絢爛,卻也短暫,但文字可以承載著思想繼續流傳。讀『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中的《王羲之》,作者高方以文學接續『斷裂處』,基於詳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以故事為載體,讓歷史再現為生動的生活,通過納入對王羲之人生有重大影響的親人、朋友、同僚,讓讀者觸摸到歷史的溫度,看到『書聖』光環之下,與常人有著同樣喜怒哀樂的『生動立體』的王羲之。
這本書以王羲之的生平為主線,邏輯順暢自洽,分為十個章節講述了這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有著絢爛光芒的『先賢』王羲之。從西晉末年的『南渡』到晉穆帝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再到最後昇平五年的『金庭餘暉』,幾大名作如楷書《樂毅論》,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融入『書聖』一生的時間脈絡,年歲也在這樣張弛有度的敘事結構中清晰明了。作者以時間為『骨』,以書法為『線』,橕起王羲之人生重要事件的基本框架,將一張以王羲之為中心的人脈網絡衍伸開去,便是魏晉文人百餘年的半壁江山。
文中的人物故事,為王羲之描畫了血肉。許多細節豐富生動而又節制,將大量史實與少量民間傳說相結合,更添趣味的同時更帶有傳奇色彩。『名揚牛心炙』一篇中,十歲的王羲之天資聰穎時受人稱贊,因此略有驕傲。在遇到『鵝兒餃子鋪』的老婆婆後,婆婆的一番話並沒有讓王羲之因為被當面議論而憤怒,反而行禮感謝婆婆教誨,其謙遜自省、純良有禮的寶貴品質可見一斑。但這件事多少打擊了王羲之的自信。衛夫人為了讓他重拾自信,便拿出自己的烙餅絕活兒,扮作『觀音老母』,讓王羲之認為是神仙下凡來指點自己,此後的他一直勤學苦練,有了自己的一方『墨池』,當真做到了老婆婆那句『熟練五十載,深練需一生』。『出仕』一篇中,更是將王羲之懮心百姓疾苦、國家安危的忠君愛民形象刻劃得深入人心。作者通過王羲之與妻子、友人、同僚的相處填充了王羲之故事的骨架,形成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填補了先賢與我們這些後世讀者之間的溝壑。
作者的悉心沈潛、大膽想象,也讓王羲之有了『魂』。無論是『東床佳婿』中與妻子郗璿的心心相印、濃情蜜意,還是『蘭亭雅集』中與眾文人揮毫潑墨的瀟灑肆意、纔華橫溢,亦或是『會稽風雲』中的體恤民情、潔淨孤高與『問道』『金庭餘暉』時老年王羲之的求仙論道、重情重義,高方始終在用一顆作家的心去想象王羲之的行事與情感,描寫屬於王羲之的平凡與瑣碎。創作形式上,作者多運用對話的形式,敘事與議論相結合將道理、歷史隱入其中,在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的同時,又將背景史實悉數呈現。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王羲之》雖以王羲之的故事為主線,但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寫王羲之一人,他的父親王曠、伯父王導、叔父王彬以及友人、同僚等,人物皆飽滿立體。也正是人物群像的豐滿形象,纔賦予了王羲之具有魏晉時代特征的鮮活的『靈魂』。作者溫情、平易的筆觸言簡意豐,讓這本歷史名人傳記平添了幾分溫暖與詩意。
面對『千古書聖』與《蘭亭集序》,作者說:『倘或王羲之當日不曾宴客、不曾飲酒、未起結集之念、未被推舉作序,寫作時又未能心潮起伏、情郁於胸,自不會有後世所見文學史上的精品和書法史上的絕品。而離開了他的貴族出身、仕宦理想,離開了他的熟讀經史、出入儒道,這一切都無法成立。』這些評價與論斷建立在作者對王羲之的崇敬與理解之上,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崇敬與理解,《王羲之》一書纔能夠集文學性、歷史性、科普性為一體,成為新穎的歷史人物傳記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