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若
勞動是人類共同的主題,勞動創造出美好生活,勞動創造了人類和文明,中華民族歷來就有熱愛勞動的美德。自古以來,勞動始終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勞動作為人類的基本的活動之一,古人早已經把關於勞動的智慧濃縮在成語裡。
忙裡偷閑。這個成語是指在繁忙中擠出一點空閑的時間。出自黃庭堅《和答趙令同前韻》:『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裡偷閑得幾回。紫燕黃鸝驅日月,朱櫻紅杏落條枚。詩成稍覺嘉賓集,飲少先愁急板催。親遣小童鋤草徑,鳴騶早晚出城來。』詩歌寫出了詩人在一段難得的閑暇時光中對生活的美好感受,清脆悅耳的鳥鳴、柔美蔥蘢的樹枝構成眼前美好的景致;作詩、飲酒讓詩人『忙裡偷閑』盡情享受,怡情悅性。『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裡偷閑得幾回』並不是指乾點雜事,而是指空下來,什麼都不乾。『偷閑』二字可以看出這個成語的妙處,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一種文人的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發揮纔智、造福國家,但是還要忙裡偷閑,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現代人學習、工作壓力很大,壓力大會造成效率低下,反而不利於學習和工作,若能夠忙裡偷閑,自我調節,放松心情,輕松上陣,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忙裡偷閑並不等於偷懶,偷閑之後,還是要回到忙的狀態,只是這一刻的偷閑,能夠讓人無比的輕松愉悅。
人浮於事。這個成語本來寫作『人浮於食』,原本是儒家先賢贊賞的行為,是個褒義詞。後來卻演化成了『人浮於事』,指人員配置過多,效率低下,成為貶義詞,而且和原來的意思剛好相反。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為『食』。『浮』指超過。這個成語出自戴聖《禮記》:『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是說君子對於富貴要謙虛謹慎,『不汲汲於富貴』,而對於貧窮則應不推辭、不嫌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安貧樂道,那麼,整個國家混亂失禮的狀況就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與『人浮於事』意義相近的成語有『屍位素餐』,指空佔著職位,白吃飯不做事。『屍位』指佔據職位不做事,『素餐』指不做事而白吃飯。出自《漢書》:『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意思是說現在朝廷上的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讓百姓受益,就是『屍位素餐』。和『人浮於事』狀況相反的是『各司其事』,指各自負責做各自應該做的事情。『司』指主持或從事。出自《東周列國志》:『今日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韓公守把東路,魏公守把西路。』
功虧一簣。成語出自《尚書》:『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西周時期的姬奭是周文王的兒子,由於他最初的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召公』。召公盡心竭力地輔佐周武王,對西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一年,有國家向周武王進獻了一只名為『獒』的寶犬。召公為了恭賀周武王得此珍貴動物,更是為了提醒周武王不要玩物喪志而寫了一篇題為《旅獒》的文章。在文章中,召公在談完『玩物喪志』的危害,勉勵君王勤政愛民之後,說道:『君王應當勤於政務,修養品德,細小的品德與善行最終將積累成大德,不然的話,即使功比山高,也會因為差了一點點而前功盡棄。大王若能時刻保持謹慎,纔能使人民永遠安居樂業,您和您的子孫纔能世世為王。』召公在這篇文章中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比喻來勸諫周武王要善於積累自己的德行,就像一個人要築一座九仞高的山,他辛辛苦苦地挖土,挑了一筐又一筐,在就差最後一筐土的時候他偷懶了,結果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便沒能築成。周武王深受啟發,從此以後專心治理朝政。『功虧一簣』的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來比喻做事因為差最後一點努力而未能完成。
勞動創造幸福,勞動成就夢想。『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於勞動和創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當你過度勞累時,黃庭堅會教你『忙裡偷閑』;當你想要放棄時,『功虧一簣』會給你警醒。如果你不僅是個勞動者,還是個管理者,那一定要避免『人浮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