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溪
『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清明時節,楊柳飄拂如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有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從此,楊柳就成了我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含義寬泛意象豐富的代名詞,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並賦予柳多重內涵。
柳是報春的使者。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把柳作為報春使者的形象借助筆端刻畫得生動而美好,他在《宮中行樂八首》中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王維的《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一句,淡濃相間的色彩,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喚起了人們的直觀感官,描繪了柳綠花紅的和諧畫面,讓讀者看到一片色彩斑斕的美好春光。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楊柳如煙,綠茵萋萋,盡顯了春天亮麗的風采。這些由『柳』帶來的深遠的意境的詩詞,不僅是描寫春天的佳句,更表達了人們對春光的喜愛之情!
柳是美好的再現。柳樹有多種,而其中又以垂柳最美,最具代表性。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如柳葉,喻為『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挑臉上勝春。』女子身腰如柳條柔軟,喻稱『柳腰』。韓層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晉代衛灌的篆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棉,又稱『柳綿』。晏殊的《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詞句。
柳是願望的寄托。清明節前後,古人有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皜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關於清明節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我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降除瘟疫的象征。
柳是離別的代言。柳在古代是寄托別情的信物,是離別的代言。古人離別多折柳相送,因為『柳』與『留』諧音,故有挽留之意,而柳枝細軟,則是表達了離人綿綿的情誼。《史書》記載:『漢人送客至霸州,往往折柳送別。』更有詩以『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來表達依依惜別的離情。折柳的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施肩吾的《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中,把折柳送別的情思表達得淋漓盡致。最經典的,當屬王維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後來被譜上曲調,便是一詠三嘆的《陽關三疊》。
柳是懷鄉的寄語。柳樹多種於房前屋後,也成為古代詩人懷念家鄉的寄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道出了柳笛引發出詩人對故鄉的牽掛之情。唐代詩人許渾在《咸陽城西樓晚眺》中寫道:『一上高樓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搖曳的柳枝使作者借景懷鄉,抒發離愁。
柳是品質的化身。柳的生命力頑強,柔中帶剛,是美好品質的化身。陶淵明『不以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田園,在自家庭院種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他用柳來明志,表達了自己不與官場同流合污,不屈服官場黑暗勢力的高貴品質和錚錚的傲然鐵骨。
柳是纔女的象征。晉代纔女謝道韞對柳懷有深情。《世說新語》記載,某年的一個下雪天,謝道韞的叔父,東晉的政治家謝安出了一道考題,讓小輩對答。他問:『白雪紛紛何所似?』當場有人答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像銀白細鹽自空中撒下)。』而七歲的侄女謝道韞則答曰:『未若柳絮因風起(似柳絮被風吹之紛紛揚揚)』。以柳絮喻雪,形神兼備。謝安嘆服。謝道韞後來成為東晉女詩人,魏晉南北朝四大纔女之一。後人稱纔女為『柳絮纔』,就出於此典故。《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中說:『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曹雪芹寫林黛玉就用了『柳絮之纔』的典故。
文人墨客筆下的柳,或柔媚多姿,或依依惜別,或懷鄉念遠,或明志高潔……搖曳多姿的柳條,不僅贏得了古人的芳心,更俘獲了一代又一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