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平
如果說春節是民俗的開場白,那麼,緊跟而來的元宵節便是綿綿悠長而且耐人尋味的一段串聯詞。節日中所有的熱鬧和依依不捨也都宛然其中了。
關於元宵節,首先出現在人們腦海裡的莫過於『逛廟會』『看花燈』『吃元宵』等諸多熱鬧的場景。我記憶中的元宵節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看花燈。
每當看到絢爛的花燈發著亮閃閃的光芒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它曲折的由來。元宵節起源於漢朝。相傳漢惠帝死後,呂後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和宦官當權。呂後死後,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采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
入夜,月色初上,燈火已亮,游人們也紛紛隨著節日的到來而開始了一次喜悅的游行。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元宵節的花燈會,精彩紛呈。而到了宋代,元宵節夜晚中熱鬧的花燈展覽規模就更加盛大。花燈的造型相比於以往也更加精美,燈節給人們帶來了更貼近市民風俗的一種儀式感。『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蘇東坡的詩句就很好地記錄下了元宵之夜花市燈如晝,歌舞笙樂不絕的壯觀景象。
街市上人海湧動著,宛如一道道浪花,一層接著一層,一層蓋過一層。路邊的燈謎也在熱鬧中就緒,你出謎兒來我來猜,歡笑中透著熱鬧,熱鬧中凸顯著節日的喜慶。放花燈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將一個個美好的願望寫在燈體的紙頁上,然後把它們放飛,一個個滿載著人們美好期望的燈盞也在煙火聲中慢慢飛躍。還有一種河燈也是放花燈的一部分,盡管與天燈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朴素的願景和吉祥的期望是不變的。
在爆竹聲中,在煙花之下,在一個個明亮的燈火間,元宵節悄悄地開始,又悄悄地遠了。日子不緊不慢地更迭著,時間的長河也在記憶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