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上小學六年級那年的正月十五,學校裡組織全體學生排練節目,說是幾個學校要一起匯演,要求各個學校裡要彩排一個相當有影響且較有特色的文藝節目。
通常的節目無非是相聲、舞蹈、快板、獨唱等,但同鄉裡的其他幾個學校除了每個年級分別排演有各項節目外,還組織高年級學生分別排演了打花棍、扭秧歌、舞獅子、劃旱船等『大塊頭』節目,唯獨我們學校裡沒有大節目。正在學校裡的老師焦頭爛額之際,村子裡一位愛好文藝活動的退休老教師便自行來到學校裡幫忙出謀劃策。就建議大家:『這有啥難的?我年輕時大隊裡經常組織文藝節目,基本上樣樣在行,不行的話我們就來個與眾不同的,組織高年級學生踩高蹺,我給當導演……。』
『踩高蹺行是行,但就是操心娃娃們的安全?』校長遲疑地說。
『這沒有啥,我們過去踩高蹺都是高腿,娃娃們小,我們就統一弄成低腿,彩排好了一定很精彩……』這位老教師邊說就邊手舞足蹈地演示起了敲鑼打鼓的動作來。
按照學校裡要求的統一尺寸,我們每人自行在家裡請木匠做了一副高蹺。每天除過正常上課外,趁機就在那位退休老教師的指導下彩排,由最初的心驚膽戰到最後的熟能生巧,我們很快就掌握了踩高蹺的基本要領。
我那時候扮演的是時代青年,穿著西裝,紮著領帶,戴著墨鏡,且是領隊人。那一年因為大家的出色表演,我們拿到了全鄉第一名的集體獎勵。
因為那一次大家集體踩高蹺有了名氣,那年過罷正月十五,村子裡幾個上了年紀且喜愛熱鬧的老者就又自發將我們這些會踩高蹺的學生集中組織起來,打算過年給大家進行一次集中表演。
那一年的正月十五,除了有舞獅子和其他節目外,就數我們這一幫踩高蹺的人員最為惹眼。在村子裡挨家挨戶給大家喝彩和表演。因為是春節,喝彩時都要邊敲鑼打鼓邊說一些和主家情況相吻合的吉祥的話語,喊話的人都是本鄉本土的人,自然也對每一家的情況了如指掌,在鑼鼓喧天和獅子搖頭擺尾的互動之下,喊話的人每說一句吉祥的話語,在場的所有人都會齊聲高喊一聲『好』。不僅大家都高興,主家此時也是樂開了花。
那段時日裡,除了演出人員挨家挨戶跑,許多村民們也不約而同地相跟著一起湊熱鬧,大家之所以不辭辛苦地攆著看熱鬧,主要還是正月裡有空閑,也生怕錯過了每一場精彩的瞬間。眼看著挨家挨戶跑到頭,大家看熱鬧的勁頭似乎還激情不減意猶未盡,組織演出的老者們就商議,在所有演出結束之前,在村子中心位置,再為鄉親們進行一場集中匯演。
只是那次演出過後,組織人員只給我們這些踩高蹺的娃娃們每人發了一包點心。但通過幾天的演出,能使鄉親們開心,我們心裡也依然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