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親歷春聯的變遷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1-28 字體:

孫喜倫
 

  『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這是一則謎語,謎底是『春聯』。此謎既寫出了春聯的對稱特點,也寫出了春聯的祝頌內容,堪稱佳謎。紅底黑字或紅底金字的春聯,似金龍出海,像嬌鳳起舞,帶著春意、喜慶和吉祥,烘托出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美好氛圍,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

  濃濃的年味兒少不了家家戶戶門上貼的火紅的春聯。我小時候家在鄉下,那時寫春聯是備年的一道重要程序,每一家年前都要去供銷社買幾張大紅紙,求村裡會寫毛筆字的人代寫春聯。當時識字的人本來不多,能寫好毛筆字的人就更少了。一到年根前,這些人便成了香餑餑,家家排號把他們請去,擺上炕桌,有人幫助裁紙研墨,在人們『這字寫得好』『這對子好啊』的誇贊聲中,寫字的人便收獲了得意和滿足。鄰居們聞訊後,有的也挾著紅紙趕來借光,少不了送上幾句恭維和感謝的話。

  那時每戶人家的院門、房門、屋門都要貼上春聯,內容多是勤儉持家、豐衣足食之類,家中有老年人的,主聯則常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除了春聯、福字外,室內外還要帖春條,門楣上方帖『抬頭見喜』『出門見喜』,糧囤上貼『五谷豐登』,廚房裡貼『年年有餘』,院牆上貼『滿院春光』,雞架上帖『金雞滿架』,豬圈上帖『肥豬滿圈』,連梯子也要貼上『步步高昇』。

  其實,由於春聯的格式起源於古典詩詞,人們始終視春聯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創作。一副構思精巧、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的春聯,總以獨具風采的個性和強烈的藝術魅力,使觀賞者流連思索、品味再三,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靈魂的陶冶。人們從春聯中亦可管窺世事變易、人間滄桑,可寄予懮喜煩樂、期盼夢想。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貼現成春聯的人家逐漸增多,僅有半數人家還貼自己寫的春聯。幾天後當我在街巷中觀賞春聯時,居然看到有幾戶平房居民院門上抄寫了我作的春聯,不禁喜出望外。那些年,我有個習慣,每到大年初一後都要到街巷中賞春聯,並把喜歡的春聯抄下來。據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在大年初一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見到寫得好的春聯就贊不絕口,他還頒布御旨讓百姓貼春聯。

  中國的年是與生肖對應的,但市場上卻不見與當年生肖對應的春聯。原來,生肖聯當年賣不掉就作廢了,哪個商家會保留十二年一個生肖輪回後再拿出來賣呢?再說,許多人買春聯也只圖喜氣,並不怎麼講究詞句。如今,隨著住宅的現代化,有人覺得『洋樓』貼春聯不協調,有的年輕人家庭乾脆不貼春聯,這個傳統民俗正在逐漸淡化。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是辭舊迎新的標志,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寄托。但願貼春聯這一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民俗能夠世代相傳,發揚光大。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