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義彬
正月初十剛過,市場上造型各異的彩燈、射燈、霓虹燈便琳琅滿目地上市了。
在鄉下,村民一般是不買燈籠的,而是自己紮燈籠。一過初十,鄉親們乘著過年的興致,便開始熱熱鬧鬧地紮起燈籠。
各家各戶忙得像開了個小作坊,備足了秫秸和竹篾,購置了麻繩和細鐵絲,買來花花綠綠的彩紙、絹紙和透明紙。然後,一家老少圍在小炕桌上,開始紮制燈籠,幾代人一齊動手,各司其職,有的刮竹篾子,有的紮燈籠框子,有的往上糊彩紙,一邊忙著手裡的活計,一邊隨意說著閑話。長幼之間,隔輩相處,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仿佛要倒出一年的話語積聚,彌漫在強烈的節日氛圍中。我小時候不會紮燈籠,只有鬧得分兒,一會兒剪塊花紙胡亂貼上,一會兒又弄塊竹枇插上,姑姑氣得直跺腳,奶奶像變戲法似的掏出糖塊或是小鞭,哄我出去玩,吃盡了放完了再回來瘋作,媽媽的手掌落在我屁股上,纔能消停一會兒。
紮燈籠家家都有能人,戶戶都有巧手。燈籠紮制的最精妙的當屬程家,尤其是二小子程其有更有絕妙之處。他雖然只有十六七歲,卻特別的心靈手巧,制作的轉燈奇妙獨特,真是酷斃了。那種轉燈分為裡外兩層,外邊是燈籠的框架,裡邊是能轉動的圓筒。在圓筒上劃分出幾個格子,分別畫上最經典的人物造形,多是三國裡的關老爺,西游記裡的孫悟空,自然也少不了隋唐演義裡的秦瓊。圓筒的底座上放上蠟燭,點燃以後,圓筒就像演電影似地展現著幾幕歷史故事,一幕又一幕地轉著,讓人浮想聯翩,煞是好看。
過節紮燈籠,全部意義就在於過程。紮制燈籠的過程熱鬧紅火,舒心悅目,圖得正是這種心境。在正月十五這天清晨,各家各戶就開始把燈籠杆豎立起來,在杆頂綁上松樹枝,再糊上各式彩花,插上小紅旗,有的還剪制了紙鶴、紙鴿,用細鐵絲支起來,欲飛的樣子,弄得鮮鮮艷艷,張張揚揚,很是火爆。
夜幕一降臨,什麼富貴吉祥燈、迎春送福燈,什麼雙龍望月燈、福娃報春燈,還有什麼如意燈、平安燈、彩屏燈,儀態萬千,各式各樣,紛紛掛將出來,高高的、亮亮的,又紅紅的,有種『火樹千燈艷,蓮花萬樹春』的景象,真是令人目不暇接,連聲贊嘆。程家在他的小院還舉辦燈謎競賽,制作了十幾盞小燈籠,每個燈籠下都掛著一條寫著謎語的紅字條,誰猜著了,那盞小燈籠就歸誰。這自然吸引了鄉親們,小院裡人頭攢動,幾乎爆棚,程爺爺說,圖得就是個喜慶熱鬧。
大小孩子都提著燈籠走街串戶,大人是為賞燈,他們走走停停,頻頻仰頭欣賞那些絢麗多彩的燈籠,誰家掛出一個別具一格的燈籠,人們都會駐足觀看,流連忘返,禁不住嘖嘖稱贊一番,戶主那番高興勁兒更是甭提。我們小孩子則湊在一起找樂趣,看誰的燈籠漂亮,比誰的燈籠亮堂。
一向寂靜的鄉村,在元宵夜沸騰起來啦,最熱鬧的是場院裡。傍晚人們都聚集到這裡搞燈展,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觀燈、賞燈、評燈,自有一番樂趣在心頭。提著燈籠的人們,走著舞步,扭著秧歌,彎彎曲曲,左搖右擺,猶如一條又一條火龍在滾動,宛似一片片彩錦落到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