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婷
和過年比起來,我小時候更喜歡過『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在家鄉人眼裡,大年是春節的序幕,元宵節纔是春節高潮,就像壓軸戲放在最後演一樣。村裡元宵節雖沒有縣城陣容龐大,但也別具一格,融合了燦爛而悠久的鄉土文化精髓,踩高蹺、舞獅子、耍龍燈、劃旱船,傳遞著一種古老而傳統佳節的韻味。
年前,村裡手藝較好的伯伯叔叔用竹條編成圓柱體的竹籠做龍燈,竹籠兩邊各有一小口子,方便點蠟燭。
龍頭和龍尾,用彩紙糊成,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眼睛、嘴巴、龍須活靈活現。一般龍頭、龍身,龍尾加起來共十二節,意為一年十二個月,如是潤年,便是十三節。每個竹籠中間用纏了紅紙的木棍連接,當龍腳,然後披上龍衣。
村裡女子負責繡龍衣。龍衣有兩種,一種用純紅布,邊上繡白邊。還有一種用彩色布,一般用黃、青、白、赤、黑五色,傳說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從正月十一開始耍龍,舉龍男子身系紅腰帶,氣宇軒昂。舞龍者依先後順序,適當縮短各節之間的距離,雙手把住龍腳,從首至尾,左右擺動,有如巨龍婉蜒前行,慢慢地慢慢地長龍越舞越快,越舞越圓,少頃,便舞成了一團圓球,只看到一個紅球或是一個彩球在旋轉,看不到龍頭和龍尾。舞龍舞到這個技術可謂舞到最高境界了。
有時龍還會做很多動作,比如龍出洞、三點頭、拜四方,還有下鑽洞、上翻身、龍映水等。慢舞時雍容大度、優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豪情萬丈。加上邊上激昂雄渾的鑼鼓聲,鞭炮聲,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全村男女老少都會到村前來觀看,震天鑼鼓聲、叫好聲、喝彩聲,聲聲不絕,把整個村子渲染得既喜慶又祥和。
除了舞龍,還有舞獅。舞獅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凶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舞龍由十二個人合作,靠的是動作協調一致。舞龍時,有一個人動作稍微慢點,龍就舞不起來,甚至有時被龍身帶動而摔跤,整條龍摔倒在地。大家哈哈大笑。那人爬起來,拍拍身上灰塵,說:換人!換人!看熱鬧的人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有時村裡會紮兩條龍出來,那就更熱鬧了。兩條龍一起玩二龍戲珠,還進行各種比賽呢。
龍一般從中間廳出發,在廳前舞一會兒,但便向北,挨家挨戶游龍。整條龍都要從每家的大廳裡轉一圈。從龍頭進門的那一刻起,掌彩人就像唱歌一樣抑揚頓挫說祝福的話,他每掌一句彩,其他人就齊聲喝一句『好哦!』這時鑼鼓齊鳴,歡聲笑語,喜氣彌漫房內屋外。龍每快到哪家時,早就站在門口的那家主人便點燃鞭炮恭迎,那虔誠恭敬的樣子,似真的在迎接龍王。小時候只會跟著大人湊熱鬧,長大了纔明白,主人家迎接的是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祈盼的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十五過後,十六,天氣好的話村裡就會安排人洗龍衣,那鮮紅的龍衣晾曬在家門前的牆邊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