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古人如何『高考』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6-09 字體:

蘭風

  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學子為了夢想奮力一搏。在古代,科舉考試就如同今日的高考,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重要契機。漫漫科舉路,同樣充滿了諸多趣事。?

  古代科舉考試的封卷制度,堪稱現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此制度始於唐代,完善於宋朝。宋太宗淳化年間,社會風氣不佳,教育考試弊病叢生。監丞陳靖負責改革,推行『糊名考校』法,將試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全部糊住,待閱卷結束、成績公布後再拆封。這一舉措有效防止了考試舞弊行為,讓科考制度更加科學合理。然而,在封建官場腐敗的大環境下,即便有封卷制度,仍有不法考官通過辨認考生字跡來作弊。於是,宋真宗趙恆在大中祥符八年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用朱筆謄抄科考試卷,考官依據謄抄副本評卷,將考試封卷推向了極致。?

  在古代科舉中,書法可是一項重要的加分項。若想在科舉中蟾宮折桂,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經史功底、卓越的屬文能力,還得有相當的書法造詣。像唐代的柳公權,乃唐憲宗元和三年戊子科狀元,其柳體書風剛勁有力;宋代的宋庠、文天祥,明代的楊慎、吳寬,清代的翁同龢、劉春霖等狀元,他們的書法皆令人贊嘆不已。明朝萬歷二十六年的狀元趙秉忠的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其上的字跡娟秀方正、光潔烏黑、如印刷體般工整嚴謹,從中可窺古代科舉對書法的重視程度。

  古代考生進入考場,也需核實身份,他們的『准考證』叫『浮票』。由於古代科技落後,沒有照片,只能用語言描述考生特征。比如『姓名:賴以尊』,以此來確認考生身份。古代考場條件艱苦,明清考場叫貢院,裡面沒有座位,只有成千上萬個狹小的單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大約長1.67米,寬1.33米,高2.67米)。考生考幾天就得在這屋子裡待幾天,吃喝拉撒睡都在其中解決。晚上睡覺只能蜷縮著,個子高些的連腿都伸不開。考生進考場時,如同現在考生接受嚴格檢查一樣,不准夾帶,只能帶書具、燈具和蠟燭。進去後,單間立馬關閉上鎖,考生在裡面答題。?

  科舉考試體系中,殿試極為重要,由皇帝親自主持,地點在皇宮大殿。皇帝不僅會現場點題讓考生比試,還會通過問話、觀察等方式對考生進行綜合考察,最後纔確定狀元、探花、榜眼等名次。據說,武則天即將稱帝時,曾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多達上萬,考試連續進行了幾天,這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資治通鑒》都誤將其記為殿試的開創之舉,實則抹殺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

  古代科舉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奮斗,它不僅是古人改變命運的關鍵途徑,更是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縮影。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