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倡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也是端五節、端陽節、天中節、五月節、重五節等,有著悠久的歷史。2009年9月,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與我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有關。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區,分別流傳有端午節紀念伍子胥、越王勾踐、屈原、孝女曹娥等不同的說法。但現今影響最廣的說法是端午節為紀念屈原而設。
屈原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和誹謗,被趕出都城,流放至湘江和沅江流域。他在流放後寫下了懮國懮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表達了他對楚國的熱愛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於農歷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漁夫們劃船在江上打撈他的屍身。百姓們為保全屈大夫的屍身完整,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喂食魚龍蝦蟹。也有老醫生拿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屈大夫受到傷害。
關於農歷五月五日這天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獻記載出於東漢。東漢末應邵在《風俗通》中寫道:『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與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晉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屈原投汨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或以水車為之,謂之飛鳧;亦曰水馬。州將士庶悉觀臨之。』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把系五色絲帶、龍舟競渡等習俗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了一起。
在民間,過端午節是非常隆重的,慶祝活動多種多樣,其中最熱鬧的要算是龍舟競渡了。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古時候,龍舟競渡前一般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在湖南省汨羅縣,每年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人們抬著龍頭到屈原像下祭拜,主祭人披紅布於龍頭上,『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再安於船首,最後纔開始競渡。在廣東,端午前要將龍舟從水下起出,祭過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保佑人船平安。會在閩、臺地區,人們劃龍舟前要前往廟會進行祭拜。
龍舟競渡氣氛十分熱烈。木質的龍舟前有龍頭,後裝龍尾,船身狹長並漆繪彩色鱗片,飾以羅傘彩旗,艷麗非凡。舟中槳手分坐左右,伴隨著鑼鼓之聲,整齊劃一地奮力劃船。龍舟飛快地向前行駛,以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決定名次。男女老幼身著盛裝,齊聚河邊觀看,為參賽者助威。龍舟競渡之後,人們或結伴游玩,或聚會宴飲。
端午節『懸艾』也是一項廣為人們熟知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一天,古時的人們通常會在雞鳴前出發去采艾,回來後灑掃庭院,將采回來的艾條、菖蒲楣懸於堂中。人們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編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或『艾虎』;也可以將其制成花環、佩飾給女人、孩子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人們還有佩香囊和系長命縷的習俗。香囊也叫荷包,是一種裝有香料的飾品。用各種顏色的布縫制成形狀各異的囊袋,繡上各種圖案,裡面裝上朱砂、雄黃及多種芳香藥材,縫好袋口,在上端系上用於懸掛的絲絛,下端綴上裝飾的絲線或流蘇,香囊便做好了。在端午節這天,父母會為孩子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長命縷又稱續命縷、延年縷等。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編制成長命縷,系在孩子的手臂、手腕上,或是戴在胸前,或是懸掛在蚊帳、搖籃等地方。據說,五色絲線象征五色龍,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貼午時符、采藥、沐蘭湯、斗百草、躲端午、跳鍾馗、飲雄黃酒、吃五毒餅、吃粽子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食俗。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初用來祭祀,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像也。』
每到端午節的前一天,人們就開始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在夜間煮熟,在端午節清晨食用。粽子的餡料多種多樣,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風味,有甜有咸。甜味的有白水粽、棗粽、赤豆粽、蠶豆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咸味的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等。
制作粽子的食材主要是糯米,趁熱吃最好。特別是加了肉、蛋黃和油脂的粽子更不宜冷食。粽子一次不宜食用過多,消化功能差的人更應少吃。
在北方,端午節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五毒餅是以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烤制的餅,餡料主要有杏蓉、棗泥、綠豆蓉等。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期,古人在端午節這一天食用『五毒餅』來消病強身,祈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