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國第39個教師節。
尊師重教在中國由來已久,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教師節這一名稱,雖是到了近代纔有的,但在古代也有類似的日子。黃宗羲在《與陳乾初論學書》中寫到:漢、晉時期,每年農歷8月27日,即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官員去祭拜孔廟,還要邀請『國子學』『太學』的經師入宮『布席函丈(教師)為飲食之客,席間詞賦其娛。』這天除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經師,授束修(乾肉)』。可見,當時雖沒有確立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發福利待遇了。
到了唐宋時期,除了舉行祭典活動,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還要從本地學校的學長(主持學習事務的教師)、學正(做訓導工作的教師)中選拔成績突出者為司業報送朝廷。經過考核評定,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一直到了清代,孔子生日祭典的規模有增無減,成績卓著者在這天還會被提昇為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最高的會授予八品職銜。清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顏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時得到的提拔。
除了孔子生日,古代弟子拜師時,也有一套嚴謹的禮儀。首先是弟子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即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然後行跪拜,雙手獻茶之禮。弟子奉茶時,一定要雙手捧茶,將茶杯舉到齊眉處,恭敬地奉給老師。最後是老師回贈禮品,通常是筆墨紙硯之類的學習用品,以表達老師對學生學業所成的殷切期望。
古代的教師節以及師生關系,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古人對治學之道的重視。現代已很少有這樣的古禮了,但在教師節這一天,學生們都會為老師准備一份小禮品。『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強國之基復興之本,需要傳承不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