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龔自珍:一簫一劍平生意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1-02 字體:

譚萍

  龔自珍一生理想是成為王安石那樣的政治改革家,但腐朽的清王朝斷然不會接納這樣一位思想者,這樣就注定了功名失意和生活困頓與其一生相隨,龔自珍在32歲時就已經深感自己命運多舛,故在詩中感嘆:『一簫一劍平生意,盡負狂名十五年。』

  龔自珍出生在康乾盛世末尾。他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當時的大清王朝看起來歌舞昇平,然而,他卻在這歌舞昇平中看出了末世氣象,龔自珍認為,這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衰世,更是一個文明的衰敗,國家閉塞,文人埋首於考據之學,皜首窮經,官員但求無過,世人得過且過,無知而庸碌——所有這一切,都被龔自珍所洞穿。

  1815年至1816年間,龔自珍寫了一組政論雜文,總名《乙丙之際箸議》。龔自珍在文章中寫道,古代史書一般都將歷史階段分為三個不同類型:治世、亂世、衰世。所謂衰世與治世單從表面上看來似乎並無多大區別,但衰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纔極度匱乏和平庸。不用說廟堂之上缺少雄纔大略的纔相,朝廷上沒有纔華橫溢的史官,邊塞沒有威震一方的將領,學校裡沒有聰明優秀的學子,田野間沒有善於耕作的農夫,集市上沒有經營有道的商人,就連小巷子裡雞鳴狗盜之徒也技藝極差。針對這種狀況,龔自珍在文章中提出了『自改革』的主張:『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當時龔自珍還只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很喜歡王安石陳述變法方案的《上宋仁宗萬言書》,堅信王安石理論是可以拿來改造大清現狀的,『自改革』一詞就是他對王安石『改易更革』的化用。

  從這些精彩的政論可以看到,龔自珍對清王朝扼殺人纔的官僚制度進行了深度解剖和抨擊,進而將矛頭直指當時的君主集權制度。龔自珍思想極為先進,其詩文『譏切時政,詆排專制』,為清末的維新改良運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百年後的《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贊道:『(龔自珍)往往引《公羊》義譏切時政,詆排專制……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確有功焉。』史學家張蔭麟也曾撰文稱:『龔定庵詩,在近世中國影響極大。既系維新運動之先導,亦為浪漫主義之源泉。甲午、庚子前後,凡號稱新黨,案頭莫不有《龔定庵詩集》,作者亦競效其體。』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龔自珍參加浙江鄉試,九月放榜,中試本省第四名舉人。這是龔自珍第四次參加鄉試,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因嘉慶皇帝六十大壽而增加的恩科會試。抵京後龔自珍住在丞相胡同,會試在三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共舉行三場,四月放榜,龔自珍榜上無名。會試雖然失敗,但這次北京之行,對龔自珍的思想發展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他在這一年師從公羊學名家劉逢祿,開始學習《公羊春秋》,這對轉變龔自珍的學術思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龔自珍參加第二次會試。去北京途徑揚州,正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這個地處運河畔的繁華古城,龔自珍領略了古詩文中所描繪的燈火輝煌和弦歌曲揚,在繁華的表象下,他看到了社會肌體正在腐爛。四月會試放榜,龔自珍再次落第。在家人催促下,龔自珍捐職內閣中書,這個職位本身就是個可有可無的閑職,在吏部題名簽到後,龔自珍旋即南歸。

  在道光二年(1822年),龔自珍參加了第三次會試。俗話說:事不過三。但遺憾的是,閏三月初十會試放榜,龔自珍又名落孫山。

  龔自珍第四次參加會試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那年他已經35歲。這次考試的主考是大學士蔣攸銛,副主考是工部尚書陸以莊、工部左侍郎王鼎、禮部右侍郎湯金釗,同考官有龔自珍的老師劉逢祿。按照常理,這次會試有賞識龔自珍的王鼎擔任副主考,有其恩師劉逢祿任同考官,龔自珍高中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前三次會試。眾所周知,考卷雖然是隱名的,考官並不知道考生是誰,但如果考官對考生非常熟悉,那麼其筆墨和行文風格一眼即可看出,對其進行不違規的關照也在情理之中。但出乎人們預料,在四月放榜時,龔自珍又一次落第,與他同時出局的還有其好友魏源。

  這次龔自珍、魏源雙雙落敗,對考官劉逢祿的打擊甚至超過了考生本人,他沒有料到他所賞識的人居然都遭淘汰。會試結束後,劉逢祿專門作長詩《題浙江湖南遺卷》,為龔自珍和魏源鳴不平。

  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龔自珍第五次參加會試,四月放榜終於過關;四月二十五日,殿試結果揭曉,龔自珍名列三甲第十九名,賜同進士出身。

  以龔自珍之過人纔華,居然連續五次、歷經十年纔得中進士,這對當時的選人用人機制無疑是個極大的諷刺,難怪龔自珍後來在《己亥雜詩》中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的呼聲。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三日,龔自珍離京返鄉。離開京城時,龔自珍未攜帶僕從家眷,僱了兩輛車,一輛自己乘坐,一輛裝載文集百卷。離京前,眾多文友同僚置酒送別,並出城七裡相送。

  龔自珍在路上邊走邊玩,五月十二日,抵清江浦(今淮陰);六月十五日晚到鎮江,作《九州生氣恃風雷》詩;九月初九抵杭州,拜見父親龔麗正,隨即到昆山,修復別墅羽琌山館。九月十五日重新出發北上,十一月二十二日接眷屬出京,一個多月後抵達昆山羽琌山館。龔自珍自出都至接眷屬回到昆山,幾個月時間共作詩315首,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二日,龔自珍因暴疾故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從龔自珍辭官南歸至猝然仙逝,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此間他的活動主要是外出訪友吟詩作文,但大多為應酬之作,其中最重要的作品,當首推那篇充滿批判精神的《病梅館記》了。

  對於今人而言,龔自珍的政治抱負,或許就是一個悲劇性的烏托邦幻想,但他的啟蒙思想和精美詩文,卻成為滋潤後人的寶貴思想財富,這正如他在詩中所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