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戲韻悠悠歲月長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18 字體:

蔡志龍

  老遠就聽到音響裡小生高亢的唱腔。走近一看,戲臺搭在村前的廣場上。熱情的村民們早已把自家的長凳拿出來擺好。四裡八鄉的鄉親們都趕場來了,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摩托車上,有的乾脆站著。當然有聚精會神地看戲,也有聊家常的,居然還有搬個小桌子打紙牌的。戲臺周圍擺滿了攤點,燒烤的、賣零食的、連賣鞋襪的,賣衣服的也來了,臺下熱鬧歡騰,從裡到外透著喜慶。

  『???……』幾位師傅在臺邊坐定,敲響了鑼鼓。大家停止了說笑,目光齊唰唰地向臺上望去。今天唱的是黃梅戲《黃山情》。女演員動情地表演那段淒慘的人生經歷,折射出人性的美和丑。真是『臺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聲笑,臺下萬人歡』。盡管知道故事是虛構的,可都沈湎其中,伴著情節的跌宕起伏,任由情感泛濫成河。每每看到傷情處,毫不吝惜一把熱淚,每每看到高興處,情不自禁的也開懷大笑。你若不身臨其境,你就不能感受到黃梅戲的強大持久的感召力。那些懂戲文的識字的,這時擺足了譜,時不時品頭論足一番,得意而自在。妝容俏麗的女演員,水袖飄飄,輕移蓮步,惹人憐愛。一顰一笑、一悲一恨,是郎情妾意難捨難分,是忠孝節義進退兩難。歷史在這裡凝固,情感在這裡恣意生長。再看彈琵琶的,拉二胡的,抑揚頓挫,和著節拍,搖頭晃腦,也是有板有眼,似乎旁若無人,完完全全地進入了戲境之中。我想這就是黃梅戲的魅力。它來自老百姓,說的就是人間煙火事。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就在此嗎?『曲罷曾教善纔服,妝成每教秋娘妒』。我現在終於體會到白居易這句詩的描寫確實准確。

  眼前的一幕撩撥著我思緒的琴弦。我憶起了小時候跟隨父親看戲的往事。

  那時我們本村就有一個戲班。農閑時節就搭臺自娛自樂一回。戲只要鑼鼓,不要其他樂器。唱腔高亢、粗獷,近乎是吼叫,有點勞動號子的味道。那時農村也沒什麼娛樂活動,一到唱戲,那真叫人山人海。看戲的比唱戲的還熱鬧。母親便把外婆、姑媽接來看戲。我們可高興了,因為他們不會空手來的,總會帶點糖果來給我們吃。演員都是我們村的,我最喜歡的就是喜來叔。他演小丑出了名,只見他打了個花臉,動作誇張,語言詼諧幽默,演起來為惟妙惟肖,常常逗得觀眾們哈哈大笑。尤其他特會抖那個假胡子,好玩極了。我們小孩兒在唱戲間隔時,跑到後臺去摸他的假胡子,他也不生氣。喜來叔已經去世多年了,他那戲班多年以前就解散了,戲臺也早已不見了,實在是太可惜了。父親個子矮小,又去的晚,好位置別人都佔去了,所以只能遠遠地站在後面,掂起腳。盡管不能看清演員的臉,不過倒也聽得清楚,圖個樂罷了。小孩們在戲臺底下或人群中鑽來鑽去,穿梭嬉鬧。有時在後臺上四處張望,看看摸摸服裝道具,感覺非常好奇。有時成群結隊去附近地裡折一兩根甘蔗,或者玩一玩捉迷藏,中午也不回家吃飯,不知不覺中,一天就過去了。

  這樣的草臺班子很多,不過唱黃梅戲的佔多數。像《天仙配》《秦香蓮》《女駙馬》《小辭店》等都耳熟能詳。在村裡,人們白天下田乾活,哼上些戲文解乏。晚上納涼時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隨口就唱。幼時的我搬個小板凳,托著腮幫子,似懂非懂,跟著唱腔起伏轉折,搖頭晃腦,咿咿呀呀。黃梅戲就像一把小鉤子,鉤住了我的魂兒。

  眾多的戲文中,我最喜歡看《豬八戒娶媳婦》。那『豬八戒』晃動了一對招風耳,貪吃貪睡的模樣憨態可掬,笨拙中透些小聰明。還有『孫悟空』連續在臺上翻幾十個筋斗,看得我們目瞪口呆。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翻到十萬八千裡去了。回家後,伙伴們也刻苦練習,可怎麼也翻不過來。

  歲月的時鍾像上足了發條,風華如一指流沙,記憶中只剩下當年宛轉纏綿的唱腔。戲裡演的什麼,都不重要了。如今我懂得了戲裡的悲歡離合,其實就是世間煙火。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它總是反反復復地吟唱,生生世世地輪回。我們都是劇中人,我只想把自己人生大戲演好,不留遺憾,這就夠了。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