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秋天的碼頭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11 字體:

陳倩倩

  秋,就這麼來了。

  汽車剛駛進碼頭,夾雜著濃烈鮮腥味的海風便撲面而來。夕陽的餘暉灑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金光熠熠,給藍色的海面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海浪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

  抬眼望去,岸邊停靠著密密麻麻滿載而歸的小漁船。順著圍欄拾級而下,就來到了碼頭的漁市,與遼闊的海平面相比,這裡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象。漁市依港口而建,不算寬的過道兩旁,擺滿了魚蝦海貨,種類繁多,有皮皮蝦、基圍蝦、烏魚仔、螃蟹、海螺、花甲、海蠣子、黑魚、刀魚、小花魚,以及各式叫不出名字的小海鮮,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小攤販的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新鮮的小蝦,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絕對新鮮。』『看一看,瞧一瞧,剛撈上來的魚,肉質肥美鮮嫩。』每一個攤位前都擺著不下五種海鮮,魚兒鼓著腮在水裡搖頭擺尾,花甲一開一合吐著小泡泡,螃蟹甩著兩個大鉗子『橫行霸道』,時不時還會有頑皮的小蝦活蹦亂跳地竄到顧客腳下,攔住他們的去路。剛一賣完,等在岸邊的漁夫會立馬從船上搬下幾筐作為補充。采買的人比肩接踵,絡繹不絕,邊走邊買,一條路走到頭,手裡不知不覺已經拎滿了戰利品。

  記得小時候,吃海鮮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只有過年過節纔能在餐桌上看到魚蝦。而最開心的莫過於和爸爸一起去漁市,每到一個攤位前,爸爸都會耐心告訴我每種海鮮的名字以及做法,大手拉著小手,一路走走停停,挑挑選選。無論買了什麼,買了多少,最後都會買一條魚。因為在北方,尤其是臨海的城市,無論條件如何,年節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魚,象征著『年年有餘』,以期來年生活富足,吉祥如意。

  北方人吃魚,一般以重口為主,紅燒、醬燜是常見的做法。一條魚洗淨,去掉魚鰓和內髒,將魚鰭和魚尾剪掉,用刀在魚身的兩面切一些斜口,再將魚身擦乾。大鍋裡放上油,待油溫熱,把魚放入鍋中。魚一下鍋,鍋裡的油就發出劈裡啪啦的響聲,嚇得我們幾個看熱鬧的孩子連連後退。等魚煎至兩面金黃,立馬盛出來。接著在鍋裡滴上幾滴油,放入蔥花、姜末和蒜蓉爆炒,炒出香味時,倒入適量的醋、老抽、糖和鹽,再加些水燒湯。湯燒好後,把煎好的魚倒入鍋中,用小火慢煨,最後用大火收湯裝盤,撒上幾粒香菜點綴,一盤美味的燜魚就做好了。魚一上桌,立馬就被早早等在餐桌邊的小饞貓們洗劫一空,甚至連湯也不放過,蘸饅頭,拌米飯,都是一等一的美味。

  蝦和花甲的做法則不同,一般以清蒸為主,保留原汁原味的鮮,蘸上醬油,吃一口,滿嘴的鮮香。

  那時候物價便宜,幾十塊錢就能買一大包海鮮,夠一家人過一個富足年。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吃海鮮已經成了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是卻少了往日的那份熱鬧和溫情。

  魚筐?當?當的碰撞聲將我的思緒從遠方拉了回來,纔驚覺原來天色已晚,小販們開始收攤回家了,岸邊的小船也漸漸少了。不覺想起古代詩人李珣的那首詞《南鄉子·漁市散》來:『漁市散,渡船稀,越南雲樹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幕,送春浦,愁聽猩猩啼瘴雨。』

  夕陽西下,漁市又恢復了寧靜。秋天的碼頭,也歸於了寧靜。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