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牛車上的童年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25 字體:

劉顯玲

  小時候,由於家庭生活貧困,孩子又多,父母無暇顧及我們,天熱了我就穿一條小花褲衩,自己滿屯子瘋跑。我五歲那年家裡栽烤煙,我三姨的老公公我稱之為呂大爺,幫忙運送煙苗,呂大爺趕著牛車在屯南大橋附近的育苗地把煙苗用土籃子裝了幾筐,送到北二節地,我就和他的孫女小玲子一起爬上了裝滿煙苗的牛車。本來車就沒多大,加上幾筐煙苗,我倆勉強擠出一塊地方坐在車上,從南地到北地,來來回回好幾趟。中途路過村子的時候,大爺就商量我倆回家吃飯去,我們誰也捨不得下車,直到大爺把煙苗送完了,我纔跑回家,媽問我:『這大晌午,你乾啥去了,不回家吃飯?』我如實說了,媽也沒責怪我,我趕緊吃了一口飯又往出跑,媽在身後喊:『還乾啥去?』我說:『大爺下午要給煙地拉水呢,我還去坐車。』不等說完,人已經飛跑了出去,生怕去晚了趕不上車。一下午我就陪著呂大爺從東泉子到北二節地。拉著水罐的牛車可沒那麼好坐了,水罐裡裝滿了水,外殼變的冰涼冰涼的,呂大爺把水罐用大繩綁了幾道,我們就出發了,我就貼邊坐在水罐側面,手把著大繩,路過斜坡路面,牛車向一側傾斜,水罐好像要壓著我的身子了,呂大爺趕緊把我抱下來走一段,路平些,再把我抱上車,繼續坐。

  六七歲那年春天,家住萬眾村楊家圍子屯的汪二爺領著他家的小老叔,來我家借牛車,要去一心二隊他的連襟家去拉土豆種子,這可把我們姐幾個樂壞了,征得媽的同意,不等二爺套好車,我們已經爬了上去。老牛車慢慢悠悠地走在鄉間小路上,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路邊的楊樹剛剛抽出鵝黃色的芽苞,小草剛剛露出一抹新綠,春日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廣袤的大地等待著人們耕種,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在下午二點多我們到達目的地,二爺笑著給人家介紹我們姐幾個:『這個是老大,那個是老二,這是三丫頭……』二爺的大姨姐愛憐地打量著我們,嘴裡發出嘖嘖的感慨:『這一小幫,一水水的,長大就好了……』她邊說邊從碗架子裡端出一盤還有些熱乎的油餅,我們一群餓狼一樣的孩子不到十分鍾把一盤餅全部吃光,抹抹油嘴意猶未盡。二爺裝好了兩麻袋土豆我們往回走,回程我們換了行車路線,從一心二隊直接奔共榮公社,然後途經共興村再回到楊家圍子屯卸了土豆種再到我家,這一大圈下來,至少二十五裡路吧,那是我當時走過最遠的地方,可足足過了一把坐牛車的癮,回來後還跟小伙伴吹噓:『我去過公社了,我還看見糧庫的大牆和大糧囤子了呢』

  記得十歲那年正月初六,我正在前院小伙伴呂紅家玩,呂紅的哥哥套了牛車,裝了兩麻袋大豆,我一看人家套車,就問:『大哥,你去哪呀?』那個大哥也愛逗我,就說:『去西合社,你去不去?』我立馬攛掇呂娟、呂紅我們仨一起跟著大哥坐車去,她們倆也沒有多想,我們坐上牛車就出發了。牛車走出了屯西頭,直奔西溝子,那時候西溝子還凍著冰,上面可以過車。從西溝子過去再走二三裡土路就到了海興鎮新權村平家屯,平家屯西就是西合社,但是牛車並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西行,我一看不對,就問呂大哥到底要把我們拉到哪去?大哥這時候纔笑著說去呂忠叔伯哥的媳婦家換豆種。我們那時候要是反悔,可以自己下車跑回家裡,但是誰都沒說要下車,誰也扛不住牛車的誘惑。在上午十一點鍾左右,終於到了新權村穆家店老鄭家,人家看見我們來了,非常熱情,又是倒水,又是炒瓜籽,又是給我們脫鞋讓上炕裡暖和暖和。看得出這是不富裕的家庭,屋裡沒什麼家具,一口大櫃都沒有,一鋪南炕的炕稍有一個架子,架子上疊放著四床被子,地下靠北牆根立著幾顆白菜,白菜旁邊一個柳條筐裡裝幾個土豆和一些變黑了的土豆皮,地中間一個土豆窖,幾塊不算齊整的木板是窖門。就這樣的家庭,傾盡全力招待我們這幫不速之客,鄭家媽媽一頓忙活給我們做了四個菜,記得當時人家燉的排骨土豆乾特別好吃,還有涼菜,還有白菜片炒木耳,另一個啥菜不記得了。吃飽了往回走,到家正好是吃晚飯的時間,因為是正月裡,家家都有些葷腥,我家那天燉的帶魚粉條,我就趕緊坐到桌子旁假模假樣地吃了幾口魚和粉條,掩飾一下我這一天的行程。過了好多年之後,直到呂忠大哥和這個未婚妻結婚,後來又鬧矛盾分開,我纔敢跟家裡人提起我曾經去過這個姐姐的家裡。現在想來,為了坐牛車,天寒地凍的跑出去十幾裡路,去一個不算是親屬的家裡混頓好吃的,仍覺可笑。

  現在我常常回憶起無懮無慮的童年時光,還有那幾個一起坐牛車的小伙伴,也常常想起那個漂亮的鄭家姐姐,不知道她在哪,過得可好。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