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黑土地的風情畫 歲月中的醉美詩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25 字體:

黑土地的風情畫歲月中的醉美詩

——讀姚鳳閣的微小說集《響鞭》有感

沈清良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在中國,你想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獲得一些更深層的東西,就去看一看鄉土文學。鄉土文學就好像館藏一樣,那裡有豐富的寶藏。現在它已經不出現在街頭了,就像廟堂或者喝茶室一樣,有閑時可以去坐一坐,靜一靜,慢慢品味它。』也許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是多了一些回顧往昔的鄉愁。鄉愁是什麼?鄉愁在哪裡?我在鄉土文學作家姚鳳閣的微小說集《響鞭》中找到了答案:鄉愁是豆角花爬滿了的柵欄,鄉愁是村中的老樹和田中的小路,鄉愁是農家的裊裊炊煙,鄉愁是潺潺流水的小河,鄉愁是黑土地的風情畫,鄉愁是歲月中的醉美詩!

  不知從何時起,鄉土已遠離我們而去,正在變成一種遙遠的記憶。不論到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是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從黑土地走出來的作家姚鳳閣,沒有忘記故鄉父老的期許,長期致力於黑土地的文學創作,追求作品的真實自然,在鄉土文學創作上一路高歌。他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在八十多篇微小說裡,讓我們看到了遠去的鄉風,丟失的民俗,逝去的鄉情。鄉愁,已成為他生活歲月中的永恆主題,一種激蕩人心的精神家園,一種成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進力量!

  生於黑土地,長期生活在鄉村的姚鳳閣,自幼受善講故事的父親影響,對黑土地一往情深。他雖然已離開鄉村多年,但他漫步在歲月的阡陌上,回望來路,感恩著那些年年不忘的過往。一些欣喜,一些快樂,一些惆悵,一些感傷,都魂牽夢縈在心頭,化成了鄉村那年那月那時的春光無限,水墨秋韻。姚鳳閣,一個大地之子,以火熱的心,鄉戀的筆,真情而細膩的文字,用微小說這個形式,寫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和生活,講述了發生在黑土地上一個個風情萬種、獨具鄉土特色的精彩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東北鄉村生活的真實圖景,找到了我們從哪裡出發的根,也明白了要到哪裡去!

  鄉村生活的歷史,從來都不缺乏百聽不厭的故事。我感到,姚鳳閣在這裡,不只是寫故事。《人字就兩撇》,講述了一個從小失去父母,是村裡大娘教他怎樣做人,並歷盡千辛萬苦,撫養其考上了大學的動人故事。故事哀婉曲折,感人肺腑,眼淚流在臉上,滴落在地上,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被選入《中小學生喜愛的百篇小說》之中。《響鞭》頗具感染力,說的是村裡的放牛娃在得知城裡來的小朋友要回去上學時,因沒有准備好禮物相送,便站在牛背上甩出一連串的響鞭。這響鞭聲聲,賦予了人的靈性和真情,人性之花在開放。小說被《微型小說選刊》在首頁轉載,並入選《微型小說百年經典:中國卷》,走進了中小學重點閱讀課堂。《欲望的折磨》,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一個12歲孩子的心路歷程。在學校參加搶收麥子時,他分到了兩根麻花,吃掉一根後,雖然沒吃飽,但他要把剩下的一根帶回去給妹妹吃。15裡的鄉路,沒走多遠,他又餓了。欲望終於吞掉了另外的一根麻花,顯示出在飢餓面前人性的萬般無奈,發人深省。另外,《追悼會照開不誤》《賭性》《哭窮》《酒幌》《翻魚》《吉祥鳥》《過早乾枯的花》等,也都寫出了黑土地上人們的苦樂與年華,奮斗與風流,艱辛與坎坷。我喜歡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喜歡那個時代的激情和純淨。是黑土地如歌如詩的風情,是這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文字,給我們的心靈烙上了一張惟美的時代畫卷!

  悠悠歲月,姚鳳閣癡心不改,不改的就是對黑土地的深情。他覺得家鄉這片沃土最好,父老鄉親最親。他筆下塑造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都有生活中的原型。他熟悉他們,熱愛他們,心系他們,同他們一道喜怒哀樂,血脈相連,情深似海,他走進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翻看著一篇篇微小說,黑土地上那勤勞、真誠、朴實、憨厚、智慧、爽直、鮮活的人物群像躍然紙上,給鄉土文學帶來一股清風。《老樂》中的老樂叔,苦中作樂。鏟地時敲著鋤杠,邊乾活邊唱,說是二人轉吧,還有點東北大鼓的調,粗獷、火爆,串著壟溝,飄向藍天,讓人們在陣陣笑聲中度過了那段難耐的歲月。《三嫂》中把一個農村婦女,為了癱瘓在床的丈夫和3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命運,在逆境中而不畏艱難的心理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好在坎坷的生活有了幸福的結果,令人為之動容。《老孫頭的千米長堤》中的主人公個頭不高,黑瘦的臉,尖尖的下頜,長著猴相,卻有著一顆稀罕土地的火熱心。他在河灘高處開墾土地種大豆,並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築就了千米長堤,譜寫了一曲愚公移山、戰天斗地的贊歌。《屯西那片高粱地》《黑色的瀑布》《小鬼演『小鬼』》等,見證了主人公情感的坎坷、苦難和悲歡離合,讀著讀著眼睛裡就有了濕潤的東西,不由得產生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讓人唏噓不止。回望著這群在鄉村歷史上漸行漸遠的身影,不禁感慨萬端。

  姚鳳閣的微小說,是鄉村生活的寫真,有泥土的氣息,煙火的味道,尤其他的語言,生動而鮮活,有其特有的魅力,如托著露珠的鮮花綠葉。在《大腳嫂》中,姚鳳閣用這樣的語言描寫著大腳嫂的亮相:『大腳嫂,老屯的人都這麼叫她。身高馬大,胖臉、胖手、胖腳。好趿拉著鞋走路,鞋後跟總是堆著,走路踏啦踏啦的,老遠就知道是她。屬穆桂英的,哪兒熱鬧,她就好在哪兒。聲音喇叭一樣,吵吵的,哈哈起來,滿屯子是笑。』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美;在《秀的寬松》裡,『秀辦的鴨場在村外五裡地的月牙泡。月牙泡也真美,每當月亮昇上來的時候,一彎金色的月牙印進月亮泡裡,波光蕩漾,銀粼粼的。岸邊的蘆葦搖晃著大穗穗,水草也融進乳白色的月光中。有小魚小蝦在水中打漂,有小鳥在岸邊柳枝中低鳴。』有一種生活氣息與文學並重的畫面美;在《響鞭》裡,少年李三站在牛背上要甩鞭子時,只見『遠處是紅通通的紅柳,下面是碧綠綠的草甸。一朵雲在半空,一動不動。』『雲雀也停下了她美麗婉轉的歌喉。風也輕輕,輕輕。好靜,好靜。』『牛仰起頭,悠閑地甩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色彩美;《走出毛毛道》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我媽盯著通往莊稼深處的那條蛇盤繩繞的毛毛道,一臉輝煌。我不理解媽的心,在媽的背上又哭又鬧,又踢又踹,我媽全然不覺。』『大了一些,我纔知道媽的企盼。夕陽輝映的毛毛道上,媽凝眉處,多希望突然地蹦出我那爹來。他就是從這條道上走的,媽一次又一次地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真情美;另外,如『一抹殘陽,在高粱上燃,在谷海豆浪上滾。』再如『姑姑說,那晚天很黑,很靜,也很冷,凍得村裡的狗都張不開口。』有一種生動形象的律動美。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姚鳳閣,對家鄉這片黑土地的思念與日俱增。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天上下著細雨,臉上流著淚水,那夢中的小村莊,我又回到這裡……』他要再走向田野,聽高粱拔節,看水稻揚花;來到籬芭小院,看豆花綻放,瓜果滿園,笑滿農家。故鄉的一切,都讓他如癡如醉,難以忘懷。他要用心血纔情,用餘生去回報父老鄉親!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