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與楓橋對視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5-12 字體:

程應峰
 

  見到蘇州楓橋,纔知道它是一孔普通的石拱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想,如果不是張繼應試落第,如果不是張繼那次不朽的失眠,它的名字不會如此響亮,是張繼落第後的失眠成就了它。

  1200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應試落第的書生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已是傍晚,於是他買了船票,夜泊於楓橋附近的客船中,科考失意加上羈旅鄉愁,張繼輾轉臥榻,難以成眠。拂曉時分,他走出船艙時霜天落月,夜靜秋寒,微風陣陣,幾處漁火星星點點。不遠處,寒山寺的鍾聲伴著驚飛的鴉鳴幽遠地從頭頂劃過……剎那間,他詩思如潮,對著江水寒月呤出了《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在張繼的視覺聽覺感覺裡,『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山岩上隱約的楓樹和江水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令人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淒冷的鍾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這幅構思精妙、意境懮傷而優美的秋江夜泊圖,賦予寒山寺以靈性,描寫出楓橋古鎮寒山寺所具有的空靈而闊大的意境,讓楓橋風姿千古,讓古鎮卓約有態。這首詩把旅途中的愁容與周圍幽美的深秋景色,音畫般地描繪出來。彎月、客船、江楓、漁火、烏啼、鍾聲,亦明亦暗,亦靜亦動,亦音亦畫。寫出了悠遠曠達、逼真深刻的意境。

  詩人在遠古的木船上,在愁緒滿懷難以成眠的夜晚,到底還有怎樣的足以入眼入心的景象,勾起詩人綿綿不絕的遐想?還有多少抑郁於心的故事,流淌於詩人心中,不得而知。但這首詩中,千年回響的寺院鍾聲,靜泊橋下的漁火,傳遞給後人的是一份永恆的帶有深深淺淺懮傷的真實的人生情感。

  是的,詠讀張繼這首詩,倏忽之間就將人帶入了一種不朽的懮傷裡,那是一種曠世無垠的傷感,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懮愁。張繼的楓橋一夜,最能讓人洞悉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人,懷著怎樣落魄而寂寥的心境。但誰又能料到呢,千年前失意潦倒的張繼,一個潮頭般湧來的詩意感受,不止豐富著後來者貧弱的想象,還為一方水土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財富。

  事實上,江南水鄉名城蘇州,有橋約300多座,而被詩人墨客吟誦最多的只有楓橋。正因如此,明朝詩人高啟在《楓橋詩》中不無感慨地說:『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鍾聲。』

  楓橋,是世事的觀照,是生活的真諦。一生之中,誰沒有那麼幾次夜泊楓橋般的失意?誰又沒有感受過跌宕、寂寞、傷心、懮愁、孤單和淒冷呢?好在,無眠中還可以聆聽回蕩在心靈深處的鍾聲,還有振作奮發的願望和向往。

  於千年鍾聲詩韻裡,在濤聲依舊的旋律中,楓橋,歷盡了風雨,看慣了滄桑。與楓橋對視,總會不由自主地呤出這首詩,打開向往美好事物的心靈閘閥;與楓橋對視,對視的不是固有的實物,而是一縷思緒、一種境界、一份蘊含、一腔情懷。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