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凝
一本好書,可滋養無數讀者。
輕翻書頁,感受紙張的質感和鉛字的暗香,很踏實,也很親切。一邊閱讀,一邊用文字和符號做批注,就如與書展開一場深度對話。
那些或曲或直、或粗或細的線,或大或小、或圓或扁的圈,或正或連、或紅或紫的文字,或規規矩矩、或歪歪扭扭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圖案,承載著讀者閱讀時的喜怒哀樂,也記錄著讀者與書中世界的碰撞與交融。線,適合勾畫句子或段落,突出又並不繁瑣;圈,適合標記關鍵詞,方便捕捉線索把握脈絡;文字,是最直接的表達,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閱讀時的收獲與思考。愛心、星星、雲朵等各種圖案,可能唯有批注之人纔深諳其中之意。用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符號為喜歡的書做批注,讓讀者與書之間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批注不僅是對書中內容的回應,更是我自身成長的見證。為了高效閱讀,做批注時甚至會用到其他學科的符號。比如:遇到晦澀難懂的詞語,會用約等號標注近義詞;遇到容易混淆的詞語,會用不等號;遇到贊同的觀點,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對號。然而,做批注也並非一帆風順。有時會因批注得過於隨意,導致後來自己都難以理解當時的想法。也正因如此,讀者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批注方式,且更加珍惜與書對話的每一次機會。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觀點與之前的批注有所衝突甚至大相徑庭,這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想的演進。
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感受也一定是不一樣的。當年為了考試而閱讀的篇章,批注便有了范式;而今為了個人喜好而閱讀的書目,批注便多了隨性。如同蔣捷在《虞美人·聽雨》描繪的,從少年到壯年再到兩鬢微霜的暮年,於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聽雨的光景。
批注,是讀者在書的世界裡留下的獨特印記。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裡,能讓一個人與一本書深度對話,是多麼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