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葦
過了新春節,就是元宵節。對於元宵節的定義,民間的說法是『燈節』,所以這一天要掛紅燈、燃地火、吃元宵。有位作家卻把兩者融合連接在一起看待,給出了全新的解讀。這位作家把春節比喻為養精蓄力的『驛站』,而把元宵節比喻為奮發努力的『起點』。此話不無道理,事情也確實如此。
這個比喻符合中國的農耕文化。中國的農耕傳統有七千餘年的歷史,從春播到冬藏的一個周期正好是一年,在這一年之中,四季更迭,萬物枯榮。人們的生產依從這個規律生存衍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往復。每到完成前三個季節,便進入繁忙的冬藏,並把年終末尾那一天定為『年』,為它緊鑼密鼓地忙碌起來。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定任務,二十四大掃除,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請門神。這一成套的安排既有序又嚴格。這種敲鑼打鼓的繁忙,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為『過年』作精心准備,也是為開春播種養精蓄銳,燉肉煎魚成了中心內容,家家戶戶都冒出魚肉的香味。在艱苦的農耕時代,農人的唯一理想就是金玉滿堂,五谷豐登,所以在這個階段要鉚著勁地作准備,都是為了元宵節的重新啟程。
人們在度過春節的這段時間,忙碌著,憧憬著,也喜悅著,時光慢慢流淌著,氣氛卻漸漸濃郁著。因為在過年的氣息中帶著的希望與活力撲面而來,也傳遞著幸福與美好的祝願,既沈積著農耕年代的集體記憶,又契合了鄉土中國的時代脈動,告誡人們不能僅沈浸在歡樂之中,還要展望前程而奮發努力。人們對年味的感慨,更多的則是見證了新時代的歷史成就,體悟到改革後的輝煌成果,也有對農耕文明的回望,對舊時光的懷念,但更深刻感悟到的卻是在辭舊迎新過程中吐故納新重啟新程的可貴。
從精神需求的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更加豐富了,變得千滋百味,從『鄉土中國』到『現代中國』,生活方式在改變,生活節奏在加快,有些過年習俗儀式得到簡化或者消失,這不可避免。但團圓祥和的精神內核卻始終穩定如初,不斷推陳出新,迸發出的積極奮發的生命力依然澎湃。人們在寒冬即將褪去之際,在迎接元宵節來臨之際,家人和同事圍爐而坐,分享過去一年的苦樂際遇,尋找此心安處的慰藉,借著春意破土而出的機遇,帶著過年積蓄的能量,早些早點行囊,奔向新征程,那纔是真正的對團圓的守望,對奮斗的期許。
過年,絕不是單純追求快樂,更多的則是表達理想和情懷。人吃五谷雜糧,總會生病長災,月亮都有陰晴圓缺的時候,何況被月亮照射的人呢,不能事事追求圓滿。在這過年的時候,不可回想煩惱懮傷,那樣會頓生悲觀情緒,會挫傷樂觀心情,雲遮霧罩在心坎,哪裡還能煥起勃發斗志。因此強調過年要和諧歡樂,禁忌吵嘴打架,有脾氣不能發,有憋氣話不能說,要讓吉慶的話語不絕於耳,祥和的圖畫隨處可見,那都是為元宵節的重新啟程創造氛圍,營造良機。在那抱團取暖的時刻,在那咧嘴大笑的時刻,切莫只顧甜蜜和陶醉,別忘了元宵節還正等著規劃奮斗的藍圖,去創造輝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