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丹
春節紅,是一抹獨特的紅。這紅,洋洋灑灑。這紅,鮮艷欲滴。只見街頭巷尾,各家的大紅燈籠,宛如一顆顆熟透了的紅柿子,沈沈地墜著,在冬日的凜冽中散發著絲絲暖意。路的兩旁,路燈下也懸著小小的紅旗,一排排、一列列,在車水馬龍中異常鮮艷奪目。
紅色,在這個時節成了毫無爭議的主角。舉目望去,一片片,像山像海,山一重,水一重。如果到了春節那幾日,更是不得了。每家每戶的紅色春聯,端端正正地貼在門兩旁。行書、草書、楷書的字跡或蒼勁有力,或飛揚飄逸,在墨香與紙香交織的空氣中熠熠生輝。如果你走親訪友,便會被這鋪天蓋地的色彩所裹挾著,臉上也不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看見這些色彩,不由得想起童年。童年裡的紅是溫暖紅。小時候,總是眼巴巴地盼著過年,除夕那天,一大早便起來跟著父母一起貼春聯貼窗花,小手沾滿漿糊,雖凍得通紅,卻忙得不亦樂乎,也玩得不亦樂乎。我是玩的,真正的活是父母在做。父親小心翼翼地撫平春聯,輕輕按壓邊角,貼的時候專注認真,像是在進行一場神聖而莊重的儀式,似乎不容有絲毫差錯,必得四平八穩,整整齊齊、端端正正。母親也未閑著,她手中的紅色窗花精美絕倫,有『福』字窗花,有『年年有餘』,有『喜鵲登枝』等等。母親乾脆利落,比對下位置,便一氣呵成貼上去。剎那間,陽光穿透窗戶,灑下一片紅影,光影斑駁間,宛如夢幻之境,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我看著家裡一點點被紅色填滿,心中滿是歡喜。父母則看著我滿臉寵溺。睡一覺醒來,大年初一要穿上嶄新的紅色拜年服,老人們說,紅色能驅凶避災,帶來好運。其實最熱鬧的還是發紅包的環節,那時還是紙質的紅包。長輩們將裝著壓歲錢的紅包揣在手裡,笑著等晚輩們在地上依次磕頭。北方的習俗便是誰磕的最響,誰最先拿到。那薄薄的紅包,承載著厚厚的關愛,期許著孩子歲歲平安、茁壯成長。長大後的新年紅是幸福紅。這紅,如時間愈久愈醇香的酒,醉人的芬芳撲面而來。『丹脣列素齒,翠彩發蛾眉。』春節多嫁娶,只見紅蓋頭下的新娘明眸皜齒,嫵媚含羞,一襲紅嫁衣,鳳冠霞帔,華麗非凡。喇叭聲響起,父母高坐堂前,新郎新娘一對新人跪拜,鞭炮聲起,禮花漫天飛舞,似春日繁花,灑落一地喜慶。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是吉祥、喜慶、團圓的象征,是祥瑞之色。追溯歷史,紅色最早在宮廷中出現,典雅的服飾,莊嚴的紅牆,盡顯皇家威嚴。而當新年來臨,這份紅色便從宮廷走進民間,深入到每一個普通百姓之家。門上倒貼的大紅福字,寓意著『福到了』。屋內,中國結高懸,流蘇輕晃,搖出歲月的靜好。桌上的紅燒魚色澤紅亮,醬汁濃稠欲滴。紅色包裝的糖果盒、糕點禮盒等年貨,嬌艷奪目,打開來,香甜滿溢。這些紅與甜,正是年的滋味。
那時的歡聲笑語仿佛一直在耳邊回蕩。與紅色相關的這些瞬間,如同珍珠般串聯起我對家的眷戀,對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