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小村年味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1-20 字體:

風凝
 

  小村年味,藏在家家戶戶的廚房裡。

  鍋碗瓢盆之交響,演奏了一整年,至歲末,更是不捨晝夜、不知疲倦。當小黃米配上豇豆的濃香從大鐵鍋的邊緣騰起,小村年味就藏也藏不住了。沒錯,年糕一入鍋,也就預示著日思夜盼的大年不遠了。

  據說年糕最初是為年夜祭神所用,後成春節食品。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北方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蒸熟後,又黃、又黏、又香。

  蒸年糕,工序繁雜。秋天收獲的黍米要用簸箕進行篩選,除掉裡面的沙土、草屑等雜質;再上磨坊去皮加工成粉;然後精心挑選豇豆,用水浸泡,除掉褶皺中的塵埃,保證原材料乾淨、衛生。

  蒸年糕的日子,三叔一早便把家裡的大鐵鍋刷乾淨,舀上大半鍋水,放好篦叉,擺好篦子,點燃提前劈好的木柴。三嬸先將面加開水攪拌,一直到面捏起來將要成團時纔可以,面太乾容易漏氣,面太濕又上不去火。水開了,在篦子上撒一層事先煮好的豇豆,好吃、好看,又能防止面順著篦子的小圓孔漏入鍋裡。而後,將和好的面平鋪在豇豆上,約三寸厚,再撒一層豇豆,蓋上鍋蓋,用毛巾把鐵鍋四周封好。

  蒸年糕還有兩個關鍵:一是掌握好火候兒,火候大了會把鍋底水蒸乾,糊篦子糊糕,火候小了年糕熟不透;二是掌握好成熟度,三嬸會看鍋裡糕面,以沒有乾面為標准,三叔則是用一根筷子很容易的插進去為熟透,否則還需要繼續用火。半個多鍾頭後,年糕便熟了,再停火燜一會兒,便可出鍋。

  剛出鍋的年糕,熱乎乎的,撒上白糖,口感軟糯,彈勁十足。細細咀嚼,回味無窮,讓人不忍放下筷子。

  這些日子,蒸饅頭、炸丸子、煮大骨頭、燜紅燒肉、做鹵水豆腐……家家戶戶都忙得不亦樂乎,也就是所謂的『忙年』。

  小村年味,還正大光明地擺在大集上。

  一副副春聯,字體各異。楷書的,橫平豎直,盡顯端莊與風骨;行書的,飄逸灑脫,似行雲流水般靈動自然;隸書的,古朴渾厚、圓潤典雅,帶著歷史的厚重感。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這些春聯,不論什麼字體、什麼尺寸,都是以鮮艷的大紅為底色,在整個大集,都是最吸引人的存在。

  一箱箱水果、堅果、糖果,品類齊全,搭配上精致的果盤,放在哪裡都是藝術品。小小的攤位包羅了大江南北的新鮮水果,也涵蓋了各式各樣的進口堅果,但最吸引孩子的還是被包裝得花花綠綠的糖果。每一顆糖果都自帶魔力,讓孩子一旦靠近便無法挪移。攤主也很會做生意,總會隨手抓上兩顆讓孩子嘗嘗。

  攤位一個挨著一個,讓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讓濃濃的年味彌漫在小村大集的每個角落。

  幼時,我就特別渴望過年。過大年,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拿,有煙花爆竹看,能夠用奶奶在爐火上打的漿糊貼春聯,還可以提著用爺爺的酒盒和燭火做成燈籠滿院子撒歡兒。大人們也都流露出對傳統節日的虔誠期盼,想著把春節過好了,新的一年便會平安喜樂、順遂無懮。

  而今,我的大年,從遇到可心的衣物時就已經悄悄開始了。逛街時,遇到適合長輩的衣服或是小輩喜歡的玩具,我便會買下來,安放在一個閑置的櫃子裡,過年了再連同提前備好的紅包,一起帶回小村,帶給我最親近的人。

  在我生活的那個小村,出了正月十五纔算是過完了大年。家人團聚、燈火可親,多年來,年味從未消減。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