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貼在心中的年畫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1-20 字體:

□  王文山

  春節是熠熠生輝的存在,而年畫,恰似那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春節的盛大畫卷裡,牢牢貼在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

  小時候,每逢此時,我便開動腦筋,想方設法討父親或伯父的歡欣,達到我和他們一起去買貨的目的。只要能參與,不管天多冷,風雪多大,我都全然不顧,欣然前往。到了集鎮上,我最關心的想頭有三件事兒:一是能解饞蟲,吃上燒餅、麻花;二是能買回過年玩的鞭炮、煙花;三是能一飽眼福,看年畫,買年畫。賣年畫的店鋪裡牆上掛的,櫃臺上擺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年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簡直像走進了年畫的世界。這些年畫題材廣泛,凡人們喜歡的人物、山水、花鳥、仙佛、瑞獸、神話故事、古典名著、戲劇歌舞、民間風俗應有盡有。人們爭相挑選,購買年畫。我擠在人群前邊,聚精會神的看著、樂著、美著,覺得每一張都好看,可是,受家裡經濟條件限制,只能好中挑好選幾張或十幾張,心儀喜歡的。若不是大人喊我回家,我真不捨得離開。年畫買回來,我便和父親、伯父張羅著糊棚糊牆,貼年畫、掛家譜、貼對聯、掛掛錢兒。伯父和父親在上邊糊,我和小老姑給打下手,往紙上抹漿糊、遞紙、遞笤帚,貼畫時選位置。起早貪黑的忙乎,累並快樂著。看著裱糊一新的環境,亮堂堂,喜盈盈,滿屋生輝,春風蕩漾,心裡有說不出的快慰。春節期間,有時伯父、父親喝完酒高興了,就招呼我們幾個小孩子,給我們講連環畫上的故事。什麼《三打祝家莊》《西游記》《水滸傳》《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狀元媒》《楊家將》等,聽得我們如醉如癡。除此之外,我們一幫小伙伴兒也借著給親朋好友磕頭拜年之機,混吃喝、壓歲錢、看年畫。每家貼的年畫,都是各有所需,各有千秋。家裡有老人的貼『老壽星』『松鶴延年』,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家裡有新結婚的年輕人貼『麒麟送子』『送子觀音』,渴望早抱孫子,添人進口;家裡有經商做買賣的貼『財神爺的故事』『招財進寶』,企盼買賣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家裡有念大書或高考學子的貼『鯉魚跳龍門』『狀元及第』『五子登科』,望子成龍;家裡有沒娶媳婦的光棍兒小子的貼『畫中人』『仙女下凡』,希望兒子是早日婚配,傳宗接代;家裡人口多,幾世同堂的大家庭貼『全家福』,盼望家和萬事興……隨著時代的變遷,貼年畫的內容也在更換。如文化大革命前後,各家貼的是『領袖肖像』『樣板戲故事』『影視名星』『英雄模范』內容的年畫。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印刷精美的掛歷、時尚的裝飾畫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年畫似乎漸漸淡出了視野,不僅城市居民春節改掛高雅的書畫,就連鄉村農戶貼年畫的也少得可憐,基本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年畫了,即使個別人家過年貼的多是塑料薄膜畫,也缺少了喜興和時代氣息。

  年畫藝術開創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這種夠得上百科全書的民間藝術,不僅是民間迎新春、祈豐年,美化生活環境的民俗藝術品,可以表達主人對新一年追求幸福生活的憧憬,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和風俗傳承的載體與工具,活躍了節日的文化生活。多少年來,年畫曾經陪伴著我的家鄉父老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喜慶祥和開心難忘的新春佳節。在買年畫、貼年畫、看年畫的歲月裡,讓我更是受益匪淺,為我的童年春節帶來了無盡的幸福歡樂,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懂得了如何讀書學習,如何立志成纔,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感恩。同時,還培養了我的審美情趣兒,讓我與文學、繪畫結緣。為我後來的文學創作,畫寫意牡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感謝年畫,你是我的良師益友。

  如今,我也會在春節時固執的挑選幾張可心的年畫貼在家裡,不為別的,只為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懷。為了讓這承載傳統文化與美好記憶的年畫,繼續在我的生活中閃耀光芒。這貼在我心裡的年畫,是我對過去純真歲月的深深眷戀,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更是我心中永遠的春節符號。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