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彬
年午夜吃餃子,是鄉下農民最看重的一頓飯,不管是窮是富,都要吃這頓餃子,圖得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氣氣地辭舊迎新,充滿了情感的奔湧。
記得故鄉剛解放的時候,我剛滿七歲,那時日子過得貧困,過年難吃上白面餃子。奶奶就在白面裡摻合成雜面。她怕不筋道,餃子破了不吉利,就把榆面摻混到面裡。一家子女人從早到傍晚忙活開了,切菜的、剁肉的、和面的,鍋碗瓢盆叮當響,似乎演奏出快樂的合奏曲。女人手裡忙著活計,嘴裡還隨意地閑聊著,把心間積淀的趣聞軼事都折騰出來絮叨,呢喃情話,就像漲潮的河水滔滔奔流。這氛圍蘊含著心情,承載著鄉愁,萌生出祈盼和喜慶,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在農人看來,這纔是過年的味道。
過年吃餃子,老少同桌,男女共餐,就是不能少了家庭一個成員。缺了一位那就少了旺盛的人氣,和睦的氣場。那時大叔和小叔都在外地,一時沒趕回家吃年夜餃子。當餃子端上桌子以後,家人把筷子遞給爺爺,他卻拿在手裡不伸筷,一雙癡呆的目光直望著門口,花白的胡須不斷地顫抖著。奶奶見此情景,扯了我一把,拉著我同她一起來到村口,她手舉著那盞紅燈籠,一雙渾濁的老眼不眨眼地望著村道。我知道那是在迎接她的兒子,那是對吉祥如意的向往,那是對和諧美滿的渴望,這一切都融入老人年夜那頓餃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俗有了新穎的表達,年午夜吃餃子有了更豐富的選項。不再包餃子,到飯店買上幾盤餃子回家吃,更有甚者拖家帶口直接到飯店吃餃子。簡單倒是簡單了,清閑倒也清閑了,但是這樣做卻忘了生命港灣的根,心靈驛站的魂。有人可能說,一年到頭忙著掙錢,哪裡還有閑情逸致忙著包餃子、吃餃子。年夜吃餃子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年俗,年節這棵文化之樹,盛開得最為絢麗的花朵就是年夜吃餃子,而且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圍桌吃餃子。古老民俗隨著時代要更新表達,卻始終沒變的仍是特質,那就是在傳統底色上描繪現代色彩,運用舊視角詮釋當代情感,讓情感更加凝聚共融,讓醇厚民俗流淌出時代新穎的光彩。
真摯、深厚的情感一直是年節的底蘊和內涵,並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在年節的整個過程。年夜吃餃子成為鮮明突顯的節點,不能淡忘,更不可摒棄。如今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年節的表達方式更加時尚,但是這對拉近心靈的距離幫助不大,反而會消釋情感的表達。人們時常看到,有些年輕人在吃年夜餃子時還在低頭玩手機,那不是手機的錯,而是對家人的親情不濃了,年味也就清淡了。
年味的淡薄突出表現在一家人是否圍桌吃那頓年夜餃子。有人說許多村子都空了,成了『空殼村』,留下的大多是孩子和老人,過年村子搞團拜人都湊不齊,在外打工謀職的人,誰還有心回家吃那頓餃子。過去千裡迢迢奔家吃餃子,大包小裹回家看父老雙親的情景越來越少。父母在的地方那纔是家,那纔是心靈的避風港,更是溫暖的安樂窩。故鄉是情的居所,家庭是愛的巢穴,那裡有漠漠農田,那裡有裊裊炊煙,成為永遠的飄香,也成為每個人心中美好的記憶,成為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過年回家吃頓年夜餃子,那就是記住了情感。記住了彌漫在心間的最美好情感,要留住啊,莫丟失呀,回家陪伴父老吃頓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