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溪
中國年,是一場莊重的傳統儀式。除夕傍晚,暮色悄然籠罩大地,屋內燈火通明。家中長輩神色莊重,雙手穩穩地拿起香燭,湊近火機點燃,那搖曳的火苗映照著他們滿含敬意的面龐。香煙緩緩昇騰,在空氣中彌漫開來,仿佛在訴說著對先輩們的追思。隨後,家人們紛紛走向水池,挽起衣袖,用清水仔細洗淨雙手,那認真的模樣,是對這份傳統儀式的尊重。走進廚房,案板上擺放著新鮮的食材,菜刀與案板碰撞,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咚咚』聲,每一下都飽含著對生活的熱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分工明確,有人熟練地?著餃子皮,有人專注地調制著餡料,歡聲笑語在廚房中回蕩,親情在這溫馨的氛圍裡愈發濃郁。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餃子皮泛著誘人的光澤,餡料的香氣撲鼻而來。一家人紛紛舉起酒杯,杯中的美酒閃爍著晶瑩的光,大家互道祝福,那簡單卻又充滿儀式感的過程,傳承著千年的家族記憶。
中國年,是一組鮮明的文化符號。新春將至,書法愛好者們早早地鋪開大紅宣紙,蘸飽濃墨,筆鋒游走如龍蛇,在紙上留下蒼勁有力的字跡。從『一帆風順年年好』到『萬事如意步步高』,每一副春聯都對仗工整,寓意吉祥,用最傳統的文字形式傳遞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寫好的春聯被小心翼翼地拿到門外,一家人齊心協力,有的扶著梯子,有的端著漿糊,將春聯穩穩地張貼在門上。紅色的春聯在微風中輕輕飄動,為家門增添了幾分喜慶。與此同時,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年畫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年畫中,既有《西游記》裡孫悟空騰雲駕霧的英姿,也有《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場景,還有描繪著五谷豐登、闔家歡樂的畫面。這些年畫貼在門上、牆上,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中國年,是一次盛大的情感共鳴。在繁華都市的寫字樓裡,年輕的上班族們在春節前夕紛紛停下忙碌的腳步,收拾好辦公桌上的文件,心中滿是對家的思念。他們早早地預訂好車票,下班後便拖著行李箱匆匆趕往車站。在擁擠的候車大廳裡,人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出歸家的急切。漂泊在外的游子,帶著一年的拼搏與收獲,或是昇職加薪的喜悅,或是創業失敗的沮喪,都在這一刻化為對家人的深深思念。他們懷揣著對團圓的渴望,踏上歸鄉的列車。而那些堅守崗位的人們,無論是醫院裡忙碌的醫護人員,還是街頭巡邏的警察,又或是堅守在崗位上的電力工人,他們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通過電話、視頻,向遠方的家人送上溫暖的祝福。他們的奉獻,讓更多人能夠安心過年,這份默默的付出,也是中國年情感共鳴的一部分。
中國年,是一曲歡樂的民俗樂章。在北方的冰城哈爾濱,冰雕展成為了冬日裡最亮麗的風景線。巨大的冰雕城堡拔地而起,城堡上的冰柱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斑斕的光芒,宛如夢幻的童話世界。孩子們穿著厚厚的棉衣,戴著鮮艷的帽子,興奮地在冰滑梯上滑上滑下,清脆的笑聲在冰天雪地中回蕩。大人們則手持相機,不停地按下快門,想要將這美好的瞬間永遠定格。在南方的水鄉烏鎮,劃旱船、舞龍舞獅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之間。劃船的人們身著鮮艷的服裝,整齊劃一地舞動著船槳,船身隨著節奏輕快地搖擺。舞龍舞獅的表演者們個個身手矯健,龍頭高昂,龍身蜿蜒起伏,仿佛要騰飛而起;獅子則時而跳躍,時而翻滾,靈動的身姿贏得觀眾陣陣喝彩,整個水鄉沈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中國年,是一種堅定的文化傳承。在學校的教室裡,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學習寫春聯、剪窗花。孩子們稚嫩的小手中緊緊握著毛筆,努力地模仿著老師的筆畫,雖然字跡歪歪扭扭,但每一筆都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剪窗花時,孩子們專注地盯著手中的紅紙,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不一會兒,一幅幅精美的窗花便誕生了,有栩栩如生的小動物,有寓意吉祥的福字。在社區的活動中心,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教年輕人制作傳統美食。老人們一邊熟練地揉著面團,一邊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從祖輩們如何在艱苦的歲月裡過年,到如今生活越來越好,過年的方式有了哪些變化。年輕人則認真地學習著,不時提出問題,在交流中,古老的技藝和文化得以延續。
中國年,跨越時空,將中華兒女緊密相連。它是團圓的象征,是文化的傳承,是情感的寄托。在這舉國同慶的時刻,讓我們攜手共進,將中國年的美好與力量傳遞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描繪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