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政博
前些日子,我與兩位朋友前往異地采風,彼時正值銀裝素裹的冬季,雪山、草甸、海子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漫步其間,我深深沈醉於大自然的雄渾與柔美之中。我們在湖邊漫步,一邊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邊暢談人生意趣,話題從詩詞歌賦延伸到民生百態,在不同領域各抒己見、據理力爭。分享所見所聞,不僅是心照神交,更是對一段時間內學識的梳理與總結。
然而,當一位朋友談及國內外數碼科技發展,對幾家手機數碼廠商產品的優劣進行點評時,另一位朋友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兩人展開激烈辯駁,氣氛一度緊張。好在最後,他們以『能贏得大眾認可,生產出好用的數碼產品的企業纔是優質企業』這一寬泛觀點達成和解。見我沈默不語,兩人也不再爭論。此時,一個深刻的問題在我腦海中浮現:『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究竟哪個群體的壯大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著名作家王朔在隨筆集《知道分子》中提出了一個新穎觀點:知道分子是對社會和文化現象有較全面了解,甚至有一定研究,熱衷於社會與文化觀察,但尚未達到知識分子程度的人士,是新的社會亞精英群體。而知識分子是以闡發或運用知識為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從事創造性精神活動。王朔認為,當代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缺乏創造性,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些事情,因此稱之為『知道分子』 。若將知識分子比作在知識海洋中觀覽壯闊波瀾,那麼知道分子對事物的研究可能只是在海邊拾取貝殼。二者雖都掌握一定的知識信息,但在知識的深度、廣度及運用能力上存在差異。
在如今這個網絡高度發達、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獲取前沿信息變得輕而易舉。動動手指,便能了解各個領域的信息,可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熱衷於探索新鮮事物,卻忽視了深度思考,與學術研究『深入淺出』的理念背道而馳。就像我的兩位朋友,一位對各大科技廠商的數碼產品配置了如指掌,這些知識多來源於瀏覽器、短視頻平臺的測評;另一位則從自身使用體驗出發,認為用得順暢、性價比高、兼具生產力和生產價值,且品牌影響力與大眾好感度高的產品就是好產品。他們的觀點雖有依據,但都只是淺嘗輒止,這便是『知道分子』的典型表現。
但我們也應看到,『知道分子』並非純粹的貶義詞。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他們傳播的知識質量雖然有限,卻能在一定范圍內普及通俗知識,擴大知識的普惠性。知識分子與知道分子,並非對立的兩極,而是知識生態中的不同角色。知識分子的深度鑽研,為知道分子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源泉;知道分子的廣泛傳播,讓知識分子的研究成果擁有了更廣闊的受眾。社會既需要知識分子在學術領域潛心鑽研,豐富人類知識寶庫;也需要知道分子將深奧知識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去。
站在時代潮頭,我們應辯證地看待二者。鼓勵知識分子走出書齋,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播知識;也期待知道分子在追求信息廣度的同時,深入挖掘知識深度,提昇認知水平,深耕某一領域,向知識分子轉變。如此,我們纔能在知識海洋中既有深度探索,又有廣泛傳播,共同構建充滿智慧與活力的知識社會。
天色漸暗,山谷中閃爍起點點火光,為這寧靜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柔和。我放緩腳步,心情格外舒暢。正是因為有不同觀點的碰撞,纔讓知識的魅力得以彰顯。在爭論與探討中,每一個觀點都像是獨特的拼圖碎片,它們或尖銳、或溫和,卻共同拼湊出一幅完整而豐富的知識畫卷。看著手舞足蹈、談興正濃的兩位朋友,我不禁啞然失笑,加快腳步追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