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平
當車輪碾過徽州大地的青翠,我的心早已化作一只振翅的雲雀,穿越時空的迷霧,撲向那個被歲月珍藏的桃源——西遞。
駐足黟縣青石鋪就的村道,我凝望著巍然矗立的"胡文光牌坊",指尖輕觸斑駁的石紋。恍惚間,一位身著青衫、背負書篋的儒者踏著晨露而來。是這片靈秀山水滋養了他的胸襟,還是這方水土啟迪了他的智慧?他駐足於此,攜族人開荒拓土,耕讀傳家,譜寫出『明經胡氏』的千古佳話。西遞,這座承載著徽州文脈的古村落,就這樣在時光的長河中悄然綻放。
黛瓦粉牆,曲巷幽深,一泓清溪蜿蜒而過。幾位老者倚門而坐,任暖陽撫過皺紋;一只黃犬慵懶地蜷在門檻邊,與時光一同打盹。這靜謐的畫面,不正是現代人魂牽夢縈的精神原鄉嗎?我的心弦為之一顫,仿佛重逢失散多年的故人,不禁輕聲呢喃:『久違了,西遞。』
西遞宛如一位溫婉的江南女子,倚門而立,眸中漾著盈盈笑意:『請進,遠方的客人。』
這裡是一幅流動的水墨丹青。遠山如黛,煙嵐繚繞;數百座粉牆黛瓦的屋捨錯落有致,宛若停泊在時光長河中的古船。細雨如絲,敲擊著青瓦,奏響一曲古老的琴音。雨珠順著檐角滑落,與牆上的苔痕共舞。巷陌深處,青石板路時隱時現,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秘密。抬眼望去,兩串紅燈籠在飛檐下搖曳,為這幅水墨長卷點染出一抹暖色。
這裡是一部厚重的典籍,靜靜地躺在徽州的書架上。時光如溪,緩緩流淌,記錄著西遞的點點滴滴。天井裡的方寸天地,楹聯間的處世箴言,座鍾裡的光陰故事,花瓶中的四季更迭,鏡面裡的歲月留痕,還有那美人靠上的閑情逸致,無不訴說著西遞人的生活智慧。追慕堂、敬愛堂、瑞玉庭、桃李園……這些錯落有致的深宅大院,臨水而居,仿佛在向我娓娓道來:這裡有隱逸山林的超然,有白手起家的堅韌,有詩書傳家的風雅,更有造福桑梓的擔當。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們,仿佛從《鏡花緣》中走出的謙謙君子,以誠信立身,以孝悌傳家,以忠義處世,以詩書明理,將中華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翻閱這部典籍,我觸摸到了家國興盛、文脈綿延的精神密碼。
這裡是一座活態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徽州三絕——磚雕、石雕、木雕,在這裡綻放異彩。它們或如折扇般輕盈,或如落葉般靈動,鐫刻著松竹梅的品格,蝙蝠的祥瑞,每一幀都是一首雋永的小詩,吟詠著『積善成德』『落葉歸根』『歲寒三友』『五福臨門』的人生真諦。馬頭牆的巍峨,門樓的精致,屋梁的雄渾,柱子的挺拔,窗櫺的玲瓏,無不彰顯著徽派建築的匠心獨運。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漫步西遞,我終於讀懂這句民謠背後的深意。這不是無奈的嘆息,而是對徽州精神的禮贊。他們在逆境中砥礪前行,在困頓中堅守初心,在繁華中保持本色。西遞,不僅是一座古村落,更是一方精神的淨土,一處文化的聖地。在這裡,我遇見了徽州的靈魂,也遇見了中華文明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