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斌張曉舜張一新作二十四節氣影像錄《思無邪》觀感
三姑石

去年國慶到北京觀復博物館一游,拾級上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以絲絹打印文字與圖片的方式進行著的二十四節氣展覽,唯美、生動,引人入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新鮮出爐的《思無邪》,亦以文圖呈現方式言說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與觀復博物館創辦人、收藏家馬未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用心與方式多有契合,呈現效果亦有不遜,值得拊掌。
由此,我不敢小看這本開本不可謂不『巨大』(889X1194毫米1/16),有385頁之多,圖文相映成趣的『小書』了,願意把所感所悟說一說,與讀者方家共享。
這是『弘願』的達成。之所以如是說,是我在速覽此書後,特別是在前言與後記中撿拾到如此令人感喟的氣息。從文斌所言,其從大學畢業拍隆重紀念青春的黑白片,到對攝影魔力的日益癡迷,以及今天達成的『沒想到』出集,可知文斌於攝影的執著,他心中有沈潛於血脈中的光影。曉舜於凌晨四五點便於朋友圈制圖說文,於今已脫手作品十餘本,他於文字的拿捏中天天洗心悟道,自然已成習慣。所以,可知二人於志趣中達成統一應該有輕巧加速成的自然。再有張一於溫哥華與多倫多的輾轉抗疫中編輯此書,其用心苦而彌堅。三人合心,其力千鈞,成就彼此,他們把有意義的一次文化傳播記上心頭,堆於眉宇,又成就於今春。我以為,此三人者,是彼此掏出心中的熱愛與赤誠來了,共同實現了一次不可不謂之大的願景達成。
其實,有意義的事,多有人蜂擁而強為之,往往陷於孤芳自賞的泥淖。那麼文斌、曉舜、張一三人各施所長,不遺餘力把一件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讓當初的願景得以達成並彰顯,那就值得擊掌了。文斌攝影拿手,拍出好片是小菜一碟;曉瞬文以載『道』,乃手熟爾;張一編輯功夫,不在高下論,乃在擔當論,時時縈於心中繞於耳際,三年疫情不亂其志一分,乃定力爾。
歌德說,說到底,最大的藝術本領在於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圍,不旁馳博騖。此書作者們沒有高大上地用虛筆謀虛功,而在於聚焦傳達更有效、更有意思上用智。一在於圖片美味多汁。文斌的拍攝功夫不用多講,光那一幅幅的標題,就強人耳目。《洪荒腳步》《宏村晨霧唐宋風》《卡通鷹》《誰來當戶織》等等,有宏闊、細膩、詩意、唯美之感,奇幻的一張張好片點睛,最是吸人眼球。另,文斌的片子,國內國外、家鄉異鄉、天空地下、紀實虛幻,可謂什錦砂鍋,豐富得很,很是動人心弦。比如配獺祭魚的《轉角范兒》,配桐始末的《疑問可問誰》等等,讓人目不暇給。二在於文思有『詩想』。曉舜乃專注於遐想的『詩想者』,他的文自有詩意與懷想。細讀後,發現曉舜此次『說明文』更不比一般,多從就近處娓娓道來,很有看點、聽點。比如言說立春,他從趙麗蓉《花為媒》說立春又叫打春的佐證很討巧;立春又稱咬春,從媽媽『根辣頂臊吃蘿卜吃當腰』的嘮叨說起,很能引起共情;立春又稱報春,從民諺『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四大香』說起,極有妙處。三在於文圖相映成趣,這就在於編輯之功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在此書中,皆有圖解,文與圖高度貼合,讓人的目光從黑白或多彩影像深處,體悟到中華文化的精益與古老、飄逸與持重、深邃與光彩。
唉,近日有點忙,曉舜再三囑我作文,讓我有機會在翻閱《思無邪》中找到停下的快樂與享受。從這個角度說,應感謝三位作者,是他們讓我在喧囂中找到了靜氣,讓我荒蕪的內心又一次觸碰到馨香的泥土、豐盈的空氣、朗逸的陽光。
哲學家穆勒在談到莫紮特的詠嘆調時說:『我們想象他被無意中聽到。』以此結尾,權作我的祝賀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