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家鄉的味道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3-04 字體:

閆浩
 

  元宵佳節,圓月懸掛天邊,似有薄霧籠罩,老人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可今天的月亮依舊圓潤、明亮,酒在地上的光,與路燈的交相輝映,點綴著漆黑的夜晚,照亮了離鄉人的心,這一刻舉頭望月,若有所思,這或許就是天涯共此時的含義。我路過熟悉的十字路口,平日裡熙熙攘攘的街道變得沈默不語,徒留下一陣陣寒風和馬路兩邊等待著融化的殘雪,站在路燈下,看著被路燈拉長的影子、看著遠處飯店的霓虹閃爍、看著周圍的萬家燈火,眼神漸漸的迷離了,仿佛看到了家鄉的歲月,那一刻,想起了家鄉的味道。

  那是1999年的冬季,一家人要回老家過年,綠皮火車的汽笛聲縈繞在我耳旁,坐在臥鋪上,看著窗外的新鮮事物,就好比那時候能看上大風車一樣,一路上30多個小時的顛簸,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吃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腸。在那個年代,能夠吃上泡面就是很幸福的了,父母總是把火腿腸留給我和哥哥。一路上捨不得閉眼,對於一切都充滿新鮮感,下車前母親把我和哥哥包裹好,棉衣棉褲,保暖的小帽子,還有一副卡通的小手套。下車了,姑父和老舅就在站臺等著我們,老爸背著哥哥,老舅一手拉著我一手拉著行李箱,剩下的行李由媽媽和姑父負責,最後還要換乘一班火車回家。

  到了家裡,親戚們包好了餃子等我們一家的回來,那是離別多年後的回歸,歸鄉路一走就是九年,這其中的艱辛或許只有父母深有體會。那時候奶奶家住的平房小院,門前一條破舊的水泥路,坑坑窪窪的,小院的鐵門上貼上了福字,進了小院的鐵門,就能看到平房的全貌,左邊的柴火堆,被爺爺整齊地堆在那裡,柴火堆旁邊有個獨立的小棚子,那就是我家守護者黑毛的住所。黑毛是一條德牧,負責看家護院,看見我原地轉圈圈,我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房檐上還有層層積雪,側面的房檐下懸掛著冰溜子,屋頂的煙囪在冒著白煙,藍天白雲仿佛近在咫尺。雙層的玻璃上貼著迎接新年的窗花,家裡還是燒炕,屋裡十分暖和,一家人圍著圓桌坐在一起,聊著家常,吃著只有家鄉纔有的美味。家裡我最小,大家都讓著我,哥哥姐姐們開了幾瓶小蝌蚪,給我倒了一杯,那味道簡直是人間美味,可沒想到,那一次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喝過。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家裡這麼多親戚,還很陌生,天性膽小的我話也不多,就喜歡圍著黑毛跑,偷偷從廚房拿小排骨給黑毛吃,還把剩下的小蝌蚪喂給他喝,往後每次給家裡打電話我都會問黑毛怎麼樣了;老家的大豆腐、酸菜、蘸醬菜、燉茄子更是體現出家鄉的風味,不由感嘆家鄉豐富的食物,以至於我從瘦小的體格逐漸變胖。

  爺爺的三輪車上拉著我和哥哥,當然還有黑毛在前面拉車,那是在南五路新修的水泥路上,爺爺騎著三輪車,帶著我們幾個孩子,來回兜圈,開心不言而喻。無懮無慮的童年生活,飛馳在黑土地上,看著藍天白雲,心中滿是幸福。

  那是我第一次吃燒烤,老姑帶我去的,印象裡的三百胡同,窄窄的巷子裡,牆上都是貼的報紙,有些破舊的小巷子,斑駁了歲月的記憶,荒蕪了時光裡的點點滴滴,只留下了當地人最愛的一口燒烤,俘獲了一大批人,這味道讓每一個離開家的人懷念。喝上一杯小蝌蚪再加上幾串羊肉串,小小的滿足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幸福。2013年,考完大學,我又回來,跟著兩個哥哥一起吃著燒烤,喝著汽水,那個夏天讓我重溫了兒時的幸福。

  時過境遷,往後幾次回到家鄉,我總是難掩激動的心情,只要下了火車,心就踏實了,心裡想的永遠都是我到家了。歲月更迭,時光飛逝,奶奶的平房建成了樓房,看家護院的黑毛被人偷走了,哥哥姐姐分散在天南海北,爺爺也離開了我們,往年家裡的熱鬧少了一半。雖然住進了樓房,卻沒有平房那樣的溫暖,相反冷清了一些。蓋起來的高樓大廈,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城市的進步,可在原先胡同的牆上,仍然可以看到過往的滄海桑田,小蝌蚪在零幾年就倒閉了,大街小巷開起來的燒烤店,早已失去了三百胡同的味道,我想那是屬於我那一代人的味道。不過,謝謝歲月,今年回家,我看到了熟悉的站臺,和20多年前一樣沒有一絲改變,還有從哈爾濱開回家的綠皮車,熟悉的汽笛聲那是我回家的訊息,是我回家的驕傲。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忘不掉的名字叫歲月。無論何時何地,願每一個離開家的孩子還能記得家鄉的味道,還能記得家鄉的溫暖,踏上那一片土地時,能有深深的共鳴,那一刻放下所有壓力,享受著傍晚的晚風,以及走街串巷的家鄉味。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