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勝達
春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的含義是:卑幼者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春節拜年,通常一般集中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年前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十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拜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
春節拜年,新親老親都得去拜,小輩拜年來過了,長輩還得去回年。昔日,給長輩拜年,一般都送兩個毛紙包裝的禮包,長輩收下一個,返還一個,再回贈一些零星食品。如有小孩帶去的,長輩給小孩一點壓歲錢。每到年關,家中主人在采購年貨時,都要事先把給長者拜年的禮品准備好,禮品通常以禮包為主。拜年的禮包主要有:白糖包、罐頭包、白酒包、點心包等。打包很有講究,也是一項技術活。先用一張40公分見方的大毛紙墊底放在櫃臺上,大毛紙上再放小毛紙,食品放在小毛紙上,按長方形或錐形在毛紙對角方向擺放整齊,雙手自下而上貼緊食品把毛紙摸平,再拎起長邊的毛紙兩角進行折疊,壓緊在食品上面,然後將短邊的毛紙兩角折成三角形,交叉壓在食品包上方。食品包裹好後,上貼一張印有食品名稱或喜慶字樣的紅紙招貼,外以專用蒲草縛紮。既要把食品用毛紙包裝得豐滿方整,棱是棱,角是角,線條分明,又要縛紮牢固,不易變形,美觀大方。打包這項技術活,早時,商店營業員都要經過專門培訓,或以老帶新,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因此,那時打包、紮酒瓶也是商業系統營業員技術比武必考的內容之一。
拜年禮包,從昔日的傳統毛紙包開始,一步步演變到整盒禮品包裝、營養補品、香煙名酒、時鮮水果,到如今的超市卡、禮品卡、微信紅包等等。拜年,這個中華民族的禮儀風俗,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時俱進,不斷翻新。一個小小的拜年禮包,見證了時代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