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火樹銀花鬧元宵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2-23 字體:

矯友田

  元宵節是燈火節,從史料記載來看,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年間,就已經有了用盛大的燈火祭神的習俗。

  元宵節,又稱作『燈節』,可見燈是這天最大的特色了。故而民間纔會有『正月十五鬧花燈』之說。人們愛燈,喜歡燈,它是驅逐黑暗的勇士,給人們帶來光明。因此,大凡是年節或吉祥喜慶的日子,都要懸燈掛彩以示慶賀。

  舊時,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上燈』,市面上會掛出了各式花燈,供人們購買。到了正月十四『試燈』,各處也紛紛搭起牌樓、鰲山、燈棚,或燃放煙花,預慶元宵。到了正月十五開始算『正燈』,也就是燈節的正日。不但各處有燈會,比賽花燈,小孩們也紛紛提著燈籠,四處游行玩耍。這種熱鬧歡欣的情景,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六,甚至是正月十八纔『落燈』。

  唐宋時期的燈彩制作,已經極為精彩。心靈手巧的藝人們,別出心裁的將皮革、絲綢、獸角、翎毛、琉璃、玉石等材料,巧妙地運用到燈彩制作中,從而制作出各式各樣美麗的花燈。

  當時,人物燈有『嫦娥奔月』『劉海戲蟾』『西施采蓮』等;花果燈有荷花、牡丹、柿子、藕、西瓜、南瓜等;百族有龍、鳳、鶴、鹿、馬、猴、鯉魚、蝦之類。更為奇巧者,則是鰲山、亭臺樓閣、龍舟之造型;還有的紮燈塔、燈山、燈球、燈牌坊等。此外,在鬧市的相望之處,還常系一彩索,懸燈於下,名叫『過街燈』。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為發展。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南京)即位後,為了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是我國最長的燈節。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仍沿舊習張燈十夜。

  清代的燈節,也盛極一時。在紫禁城的宮廷之內,每年元宵節都要架設『鰲山燈』。負責此項工程的藝人們,總要預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養許多蟋蟀。待張燈之後,便將它們投入燈罩裡。

  燈彩的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各地均有自己的代表產品,比如北京的宮燈、廣東的走馬燈、浙江的硤石燈、上海的龍燈、四川的自貢燈、哈爾濱的冰燈等,都蜚聲中外。

  元宵節吃元宵,是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的習俗。不過,北方大部分地區,在正月十五這天,除了吃元宵之外,必吃餃子,兩者都有吉祥團圓之寓意。

  元宵這一美食,最早出現在北宋。只是最初的元宵還稱為『元子』,是用糯米做成的圓球,不用糖做餡子,而是把糖放在湯裡。

  到了南宋時,『元子』纔用乳糖做餡子,稱為『乳糖元子』。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一上一下,又浮又沈,浮在碗上,頗像一輪明月掛在天際,所以也叫『浮圓子』或『團子』。

  到了清代,民間元宵制作的品種極為繁多,同時也湧現出許多享譽全國的著名元宵品牌。

  元宵之夜觀賞煙花,也是民間一個古老習俗。

  宋代的煙花制作技藝日臻精巧。宋代文人西湖老人在《繁勝錄》一書中,記載了宋寧宗時期,元宵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盛況:『廟前擁挨,輪馬盈路,多有後生於霍山之例,入五色煙花,放爆竹。』

  明、清時期,我國民間制作煙花以及燃放煙花的盛況,都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據明代文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北京的燈市,到夜晚燃放煙花。煙花有的構成架子,有的則像盒子,能夠噴發出葡萄架、珍珠簾、長明燈等花色。

  元宵節離不開一個『鬧』字,張燈、觀燈、賽燈叫『鬧花燈』,社火百戲叫『鬧社火』,整個活動叫『鬧元宵』。

  社火,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舊時,因為多由民間社會宗教團體出面組織,所以也叫『社伙』。

  社火一般從正月十一就開始了。社火開始的第一天,稱為『上彩日』,晚上要吃『上彩飯』。民間社火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達到高潮,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延長至正月二十九纔結束。

  社火的內容豐富多彩,諸如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大頭娃娃、打花鼓等等。

  元宵節狂歡慶典的關鍵,似乎就在一個『鬧』字。喧聲驅逐夜闌,燈光掩蓋夜色,人們在元宵節不僅玩得不亦樂乎。這其中的樂趣,一定給無數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