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元宵節俗稱燈節,每到這一天夜裡,千盞紅燈掛門庭,萬條彩屏當空飄,那璀璨輝煌的場景,過了好長時間,都令人難忘。小時候過元宵節的情景更是記憶猶新,盼望著有一只紅燈籠提拎在手。不過那時候的紅燈籠不是買的,而是自己做的。
在我六七歲的時候,農村比較窮,要買一盞紅燈籠那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家裡買不起,我們就自己制作。約好幾個要好的小伙伴從高梁杆捆裡,挑些直溜的,紮成燈籠框,再買些廉價透明紅紙糊上,一個彤紅彤紅的燈籠就做成了。然後安上一個提把,再放上一根蠟燭,拿到街頭巷尾顯擺炫耀,不到半夜不回家,幾乎玩得『顛餡』。
在我們那個屯子,臨到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成了小作坊,不管是窮還是富的,都不買燈籠,而是自己紮燈籠。每逢小年一過,各家各戶都備足秸稈和竹篾,購置麻繩和細鐵絲,開始熱熱鬧鬧紮燈籠,一家幾代人共同動手,有的刮竹篾子,有的紮燈籠框子,有的糊彩紙,雖然紮得燈籠有點笨拙,但紮燈籠的情景,真叫有味兒。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小孩子已經不滿足只紮那些手提燈籠,而是開始紮吊燈、轉燈、閃燈等五花八門的燈籠。在過元宵節的前幾天,早早在院子豎根直立的杆子,然後在杆頂上綁上松樹枝,再糊上各式彩花,或插上小紅旗,有的還剪制了紙鶴、紙鴿,用細鐵絲支起來,做成一種展翅欲飛的樣子,弄得鮮鮮艷艷,張張揚揚,很是好看。
紮燈籠、掛燈籠,看起來是為熱鬧,實際上圖的卻是吉祥。因此人們給燈籠起了許多悅耳動聽的名字。什麼富貴吉祥燈、迎春送福燈,什麼雙龍望月燈、富娃報富燈。還有什麼如意燈、平安燈、彩屏燈,儀態萬千,各式各樣,高高的、亮亮的、紅紅的,大有『火樹千村絕,銀花萬戶春』的景象。
在我們那個小村湧現了許多紮燈的精妙高手,程忠友便是其中一個。他那時只有十四五歲,他制作的轉燈奇妙獨特,真是絕透了。轉燈分為裡外兩層,外邊是燈籠的框架,裡邊是能轉動的圓筒。在圓筒上劃分出幾個格子,分別畫上最經典的人物形象,自然多是三國裡的關老爺,西游記裡的孫悟空,還有隋唐演義裡的秦瓊。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多了些當代英雄模范人物,在圓筒的底座上放置蠟燭,點燃蠟燭以後,圓筒就借著熱力開始轉動,那些生動圖畫就像電影一樣,一幕又一幕展現出來,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煞是好看。
程忠友為吸引更多的人到他家看轉燈,他還在院子裡舉辦了燈迷競賽,制作了十幾個小燈籠,每個燈籠下都掛著一條寫著迷語的紅字條,誰要是猜對了,那盞小紅燈就歸誰。這自然吸引了村民和孩子,天天院子裡人頭攢動,幾乎爆滿。前年我回過一趟老家,見八十多歲的程大爺仍在制作紅燈籠,舉辦紅燈展覽,讓我禁不住一陣激動。
元宵節觀燈賞燈在故鄉已成為一種傳統風俗。人們手提紅燈,走走停停,頻頻仰頭欣賞那些絢麗多彩的燈籠。如果誰家掛出一個別具一格的燈籠,人們都會駐足觀看,禁不住嘖嘖稱贊一番,戶主聽了那番高興勁就不用提啦。
現在的燈籠越發多彩多樣,什麼霓紅燈、電子燈、五彩燈,應有盡有。但人們還是忘不了那些紮制的紅燈籠,特別是對元宵節紅燈籠帶來的悠悠深情更是揮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