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雲端上的城堡——迤薩古城

來源:綏化日報 2023-12-11 字體:

劉忠民
 

  在雲南省紅河縣旅游,汽車在哀牢山脈的跑馬路上不斷爬昇,到達山頂最高處時,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堡赫然入目,它接天連地,氣勢巍峨,陽光下透射著迷人的光輝,這便是迤薩古城。

  紅河縣博物館的老於早在古城東門樓下迎接我們了,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沿著條石臺階拾級而上,穿過巍峨雄壯的斗拱三層門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高低錯落的古建築群。姚初院是一座中式三層樓,三進四合院城堡式建築,面積宏大,中式天井、江南花窗、法式回廊等,豪氣闊綽,穩重堅固。老於一邊帶我們參觀,一邊各我們介紹說,這裡的牆體堅固無比,樓房過道有防御門,四壁設有明暗兩種射擊孔,虛實相間,軍事防御作用突出。

  錢二官大院與姚初院的風格有所不同,其既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亦有獨到的一面。整座樓房共兩層40餘個房間,第一層全部為拱式建築,院內有假山、馬廊、石缸等設施,樓道折折回回,如果不是有人帶路,我幾乎迷路了,因此,這個大院又被稱為『迷宮大院』。目前,這兩幢建築均被開闢成了紅河縣博物館,室內陳列著石器、青銅器、銀器及反映迤薩古城歷史的馬幫文化,一件件老舊暗淡的文物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迤薩古城的前世今生。

  迤薩古城的近百棟民居各具特色,條石鋪地、雕梁畫棟、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的明清四合院與鍾表、十字架浮雕,彩色玻璃窗子的歐式閣樓交相輝映,傳統建築中的『走馬轉角樓』『美人靠』應有盡有,古城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透露著生動、協調、融合的博大氣息。

  迤薩古城的建築,最講究質量。房屋梁架、門窗大都用價格高昂的紅椿樹、毛木樹、黃羊木做成,這些木料連白蟻也不敢吃;房屋的牆壁采用磚和土基砌成,建築石材嚴絲合縫,固若金湯。

  迤薩古城的老街密集而狹窄,坡坡坎坎的街道上鋪著狗頭石,沿著街道七拐八拐,上坡下坎,狹窄之處,僅可容一人通過,似乎永無盡頭,總會給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海拔1000餘米的山巔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座雄壯的古城呢?老於告訴我們,迤薩,彝族僕拉語意思是『乾旱缺水的地方』。晚清年間,不甘貧窮的迤薩人組成百餘支的馬幫隊伍,他們滿載著當地的山貨、藥材等特產,披荊斬棘,前赴後繼,衝破高山大河的層層隔阻和地域國界的束縛,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和膽識,一路南下開闢商路,他們走出了國門,浩浩蕩蕩地奔赴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闖出了11條跨國商道,締造了赫赫有名的馬幫經濟和馬幫文化,開創了滇南貿易繁榮的新紀元。迤薩人艱辛創業,收獲巨大,他們把積累的巨額財富運回迤薩,同時也運回了磚瓦、水泥、木材等建築材料,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前後幾十年,耗費數千萬資金,建起了這座堅不可摧的城堡式家園。

  行走在斑駁的青石板街道上,馬蹄的痕跡若隱若現,記錄著曾經的繁華。微風吹過,噠噠的馬蹄聲和清脆的銅鈴聲仿佛在耳邊縈繞。暮雪朝霜中,古城建築褪了顏色,青磚灰瓦有的已經泛白發黃變黑,彌漫著濃濃歷史韻味,它們是百餘年匆匆而過的時光,是馬幫奮斗精神和傳奇歷史的最好見證!

  站在高高的古城之上,頭頂藍天白雲觸手可及,腳下霧海飄渺浩蕩,哀牢山綿延不絕,紅河、?龍河水一泄千裡……陽光下的迤薩古城顯得無比堅韌孤傲,有如一部厚重的史書,吸引著我們慢慢走進,細細品讀!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