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山村暖陽

來源:綏化日報 2023-12-11 字體:

劉平

  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是一幅畫吸引了我,它畫在村口的外牆上。鋪天蓋地的油菜花燦爛地招搖,粼粼波光在油菜花後面若隱若現——這裡不是江南,但江南水鄉的意韻呼之欲出。

  美景總是在路上相逢,我且逛逛去。

  沿村中大路前行約二百米,一條小巷閃出。信步走入,『初極狹,纔通人……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我是穿越了嗎?怎麼陶令筆下的《桃花源記》在此完美鋪開?

  『咕嘟咕嘟……』一泓溪流哼著小曲迎了過來。它們活潑潑地流淌在人家門前的水溝裡,在暖陽的映照下,泛著粼光,宛如游走的白銀。一位大姐挑了一擔蘿卜蹲在水邊,讓潺潺流水衝走大白蘿卜上面的紅泥。大姐的臉膛也是紅色的,烏發紮成一綹馬尾,雙手在水中輕柔地搓洗蘿卜。我悄悄舉起手機,大姐笑著擺擺手:『快別拍了,瞧我這一手泥。』

  我也笑起來:『正是這樣,纔見勞動的樂趣——大姐這水是自來水廠流出的嗎?』

  『纔不是呢,』她站起來,回頭指了指村後大山,『我們的水都是活水,是從山後水庫引過來的。水質好得很,我們平時洗菜洗衣都在這裡。』笑意與陽光一齊飛到大姐的臉上。

  『哦,那污水怎麼處理呢?』我掃了一眼腳下乾乾淨淨的路面。

  『我們村下雨不用穿雨靴的。』大姐自豪地說,『我們村在整改道路時,早就想到了這一點,路面采用了海綿式設計,平時的雨水雪水都會滲透到底下的水管裡再利用,污水流到村外,那裡有太陽能污水處理器。』大姐邊說邊笑,那笑容乾淨得就像眼前的活水一樣。真看不出,小村莊的環保理念挺先進。我衝大姐豎起了大拇指。

  『大姐的蘿卜種在哪兒呢?』我又隨口問道。

  『家門口。』大姐回頭指了指家家門前那綠意蔥蘢的一片。

  我的心早就飛到那一塊塊整齊平坦的小菜園了。陽光下,民居前,一畦畦碧綠的青菜舒展著錦繡的葉子,一行行翠綠的小蔥舞動著婀娜的身姿,小菜園的竹籬笆上,此刻正怒放著金黃的菊花。大姐告訴我,這些菜園是拆除了村中的廢舊危房之後改建的。

  『?』,我隨手拍下小菜園,並發到朋友圈。一會兒就看到留言:『鄉村真是大變樣,以前豬屎牛糞遍地,現在成為詩意小花園。』確實如此,記憶中的農村似乎總是和髒、亂、差為伍。幾年前,我親眼見到了很多『空心村』,無人居住的空房被風雨剝蝕,村莊像垂暮的老人般漸漸荒涼,遲鈍,缺乏活力。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想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告別了洗菜大姐,我繼續在村裡閑游。雖是冬日,天氣卻晴好,有點十月小陽春的味道。剛走幾步,我的視線又被隨處可見的大樟樹牽走了。每一棵樹上都貼有銘牌,上面標有樹齡、護理人的姓名電話。樹頂橕起翠綠的冠冕,陽光從綠葉縫隙中篩下一地金屑。微風拂來,樹葉『沙拉拉』地唱起鄉村小調,我從它們的吟唱中聽到了村莊的史詩:紅旗漫卷,精准扶貧,鄉村振興……

  冬日,暖陽是最好的滋養品。在村前一汪清洌洌的池塘邊,我遇到了一群曬太陽的村民,『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真好,走出小山村,我的心中也裝滿了暖陽。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