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初遇黃橋

來源:綏化日報 2023-10-30 字體:

祁麗玲
 

  在常州,黃橋的名頭一直是響亮的。也許會有人分不清泰州和泰興,但只要一提黃橋,手便往北一指:哦哦哦,知道知道,長江對面,黃橋決戰、黃橋燒餅嘛。是的,我們從小就在教科書、歷史書裡知道了著名的黃橋決戰。我們常州各大小城鎮的大小街巷,隨處可見掛著『黃橋燒餅』門牌的早餐店。

  說來慚愧,雖說和黃橋只是一江之隔,我卻是首次過江來初遇黃橋。關於黃橋美食,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可以冠以『美食博主』頭銜。果然,這一條街左右打眼一掃,燒餅店有好幾家,就這家筒爐燒餅店門口買燒餅的人排起了長隊。我們剛剛落座,燒餅和豆腐腦就熱乎乎地端上來了。左手輕輕拿捏住巴掌大的金黃色燒餅,必須輕而溫柔,怕的是燒餅的酥松禁不住手上勁道而掉落一桌的芝麻酥皮;右手徐徐攪拌大海碗裝的豆腐腦,必須徐而悠緩,正好把整塊的豆腐腦打散而不至於稀碎成渣,讓調料滿碗裡游滑,包裹住每一塊小豆腐腦。然後悶下頭,咬一口燒餅,外焦與裡酥在齒間碰撞;喝一勺豆腐腦,嫩滑與咸鮮在舌尖交融。細品,與常州人早餐的豆腐湯搭大麻糕風格相似,滋味卻又大有不同。

  黃橋燒餅還有一款,叫黃橋漲燒餅,就是沒見過。初見漲燒餅,個大如盆,形如缽鼓,通體油亮,香味撲鼻,稀奇至極。我們拎回家,孩子歡喜地不讓切開,非要等隔天有客人來家了,展示一番,纔許我切開分袋裝好存放冰箱冷凍。這個漲燒餅,正是當年黃橋決戰時,黃橋人民冒著炮火送上前線的黃橋燒餅。

  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只在古街匆匆走了幾條巷子。古鎮老街經多年的修復,保存了較完好的街巷形制、明清古建築,特別是保留了部分原住民,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深宅大院,利用起來布置了不同主題的陳列、展覽。小門小戶,多是老手藝人堅守著的裁縫鋪、理發店。走馬觀花間,我用手機抓拍下了石板的路、青磚的牆、屋頂上的瓦松、180歲的桂花樹、金絲楠木的廊柱、行雲流水的碑文……每一張照片都是積淀的百年滄桑。

  最後走出街區時,黃橋古鎮的地標建築鎮海門大香臺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關於鎮海門大香臺的故事,餘老師講起來如數家珍。原來鎮海門和大香臺是不同時代的兩個單體建築,鎮海門是北宋時期黃橋人民為紀念范仲淹築堤治水而修建,大香臺是民國年間黃橋人民為祈禱上蒼平息瘟疫災難而捐資建造。在古鎮整修過程中,考慮到原址修復有礙通行,就把兩者異地重建至此,並合二為一,建成如今下是鎮海四門、上是香臺樓閣的合體形狀,成了黃橋古鎮地標。來來往往的游客,必定要在鎮海門前留影,再登上大香臺一攬古鎮全貌。老城廂的改造,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物、歷史建築,在拆與留的兩難之間,黃橋古鎮選擇了第三種做法,不失為是大膽的創新。

  早上去時我們走的是江陰大橋,下午返程特意繞道走汽渡,就為了看一看正在建造中的常泰長江大橋。在泰興的七圩汽渡排隊近兩小時纔上船,在江中橫渡航行15分鍾,到常州的圩塘汽渡。大家相約,待到常泰長江大橋開通之日,我們再遇黃橋,來個黃橋深度游。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