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次回眸,在此時節,天氣將加速轉涼。秋色深處,我想到家鄉的蘆花,它們以潔白的身姿,洋洋灑灑如雪飛。
父親壯年時,在一片水域裡囤積數方淤泥,壘成一個小洲,然後種上蘆葦。蘆葦繁殖很快,沒幾年就蔓延至四周,形成一片蘆葦蕩。待到秋後枯水期,父親就將蘆葦砍伐,削枝去葉後運回庭院,可為果蔬搭架,可作建築材料。那個時候,我看到多是盛開的蘆花,一叢叢淡紫色的花穗輕輕搖曳,從容平靜地與水交談,與風絮語。
後來讀到《詩經》中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頓感眼前這片蘆葦蕩平添了詩情畫意。夕陽晚照,薄霧縈繞,晚風輕拂簌簌作響,蘆葦舞動著婀娜的身姿,對著秋水梳妝。哦,蘆葦蕩就是父親寫下的詩行。
父親去世後,那片蘆葦蕩幾乎無人打理了。每年霜降過後,蘆葦們好像集體衰老,很快就滿頭銀發,隨風飛逝,宛如宋人趙友直筆下的詩句:『垂竿終日坐苔磯,兩岸蘆花作雪飛』。它們好像在懷念主人,約來凜冽秋風,乘風飄去,歸於塵土。
聽長輩們說,很早以前我們家曾將蘆花代替棉花,做過蘆花草鞋,家鄉土話叫做『草窩子』。這鞋我雖未見過,但堅信不疑,因為我知道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鞭打蘆花』,就是一個與蘆花助暖有關的民間傳說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的閔子騫遭到繼母虐待,寒冬季節裡,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都穿棉花縫制的冬衣,而閔子騫的冬衣裡卻只是蘆花。由於蘆花保暖效果不及棉花,某天閔子騫隨父外出時被凍得無法駕車,父親以為他是故意偷懶,怒以馬鞭懲戒,直到把他的衣服打破露出蘆花,纔知道錯怪了兒子。
現在,我客居南方,濕地公園或郊外河道邊處處可見蘆葦。秋天的周末,我常常去觀賞蘆葦,見證它揚花抽穗的過程,從嫩綠到淡紫,再焦急地等待它變白如雪。一陣北風來襲,白色的花絮便離開蘆枝,隨風飛越河流、公路,眨眼不見,仿佛融化於大地。
那天,我看見一只灰褐色的鳥雀,正帶著羽翼初豐的幼鳥彷徨在蘆葦蕩的邊緣。幼鳥抓在傾斜的蘆葦上,它的父親在旁邊嘰嘰喳喳地跳來跳去,一定是在不停地鼓勵孩子,必需在初冬到來之前,勇敢地邁出生命中最關鍵的一步:學會飛翔。
我想,這稠密的蘆葦蕩裡,肯定安置著他們的巢居,巢居裡面一定飄進許許多多溫暖的蘆花。這對鳥雀父子,一眨眼已飛過河岸,我知道它們的翅膀下,藏著同我一樣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