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言豪 管建濤 沈易瑾 何山
1938年的東北,林海茫茫,雪覆山川。在敵人殘酷『討伐』中,北滿抗聯部隊從老等山悄然出發,踏上一條穿越小興安嶺的生死征途。由此,在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勝利鼓舞下,為衝破敵人『大討伐』、打通與關內八路軍聯系,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西征,以簡陋裝備與敵人展開殊死斗爭,粉碎了日軍企圖剿滅東北抗聯部隊的罪惡企圖。
今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那段林海雪原中的血色征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戰略轉移的艱辛,更是戰士們用生命鑄就的民族精神豐碑。
戰略抉擇
站在黑龍江省老等山北滿抗聯西征出發地遺址,漫山玉米長勢正盛,濃綠的葉片在風中翻卷。
80多年前的老等山,遠非今日這般生機盎然。這裡地處嘟嚕河畔,三面臨水,一面接林,夏季沼澤密布、河汊縱橫,冬季雪深沒膝、鳥獸絕跡。正是這『人跡罕至』的天然屏障,讓它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的後方密營,戰士們在這裡修理槍械、縫制棉衣,與敵人周旋。
湯原,曾是東北抗日斗爭最活躍的區域之一。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以太平川為中心,在湯原大地擴展抗日游擊根據地。隨後,第三軍、第九軍、第十一軍等部隊也來到此處集結休整、補充給養。
『家家有抗聯,戶戶是堡壘。』這是太平川群眾與抗聯部隊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真實寫照。
『我爺爺孔慶餘當時是太平川的地主,當時,他不光往山上送糧食和部隊需要的衣服、鞋、帽子等物資,還幫助不少抗聯戰士隱藏身份。』孔慶餘長孫孔祥吉介紹。

在當地群眾支持下,北滿抗聯部隊不斷壯大。然而,這片『紅地盤』也成為日軍的『眼中釘』。
1936年,日本關東軍調集10萬兵力,決心在三年之內徹底肅清『在滿共產黨』以及黨領導下的北滿抗日聯軍。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在北滿地區發動更為殘酷的『三江大討伐』。日偽軍在當地實行『集團部落』政策,強制將散居百姓遷入指定『集團部落』日夜監視,切斷抗聯與群眾的聯系,抗聯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
『敵人對湯原等地實施「篦梳式」清剿,燒毀村莊、屠殺百姓。』湯原縣檔案局(館)長繳東池說,北滿抗聯各部隊不僅失去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失去和地方黨組織的聯系,抗聯部隊的彈藥和給養嚴重不足,戰士們忍飢挨餓,還要奮力反擊幾倍、幾十倍於自己的敵人的瘋狂進攻。
危局面前,抉擇關乎生死。1938年春夏之交,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分析敵我形勢,決定跳出敵人包圍圈,穿越小興安嶺,向西北部日偽統治相對薄弱、抗聯活動頻繁且有一定群眾基礎的綏棱、海倫一帶西征,開闢新的游擊區。
1938年6月,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化名張壽籛)代表省委在老等山等地召開北滿抗聯軍政聯席擴大會議,部署各軍部隊主力800餘人分三批,以小規模行軍、隱蔽行蹤、避免和日軍正面交戰的方式,向黑嫩地區西征。
幾天後,首批西征部隊悄悄離開老等山。他們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帶著為數不多的給養,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征途漫漫
在小興安嶺餘脈、黑龍江省綏棱縣四海店鎮張家灣林場,一塊形似臥馬的白色巨石赫然矗立,見證了北滿抗聯西征會師的歷史時刻。

從老等山到白馬石,北滿抗聯西征部隊不僅要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更要闖過一條未知的生死之路。這條路線的選擇,並非偶然,而是反復權衡、吸取既往教訓後的戰略決斷。
早在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得知紅軍東征北上抗日後,便部署部隊向遼西和熱河方向西征,試圖與關內紅軍取得聯系,共同抗日。然而,他們在西征途中遭遇敵人重兵圍堵,未能實現戰略目標,被迫撤回原地。
1938年4月,為粉碎敵人對抗聯的『三江大討伐』,抗聯第二路軍主力部隊向西南方向的五常、舒蘭進行西征,以打通與南滿一路軍的聯系。但『內無給養,外有追兵』的惡劣形勢導致二路軍損失慘重,最終北返西征出發地刁翎地區。
『擺脫孤懸敵後的困境,與黨中央和關內紅軍取得聯系是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的戰略構想。北滿抗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進行西征,總結了歷次抗聯遠征的經驗教訓,精心策劃,成為東北抗日聯軍史上的成功壯舉。』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史志專家庫成員任希貴說。
北滿抗聯西征的目的地之所以選擇在海倫與綏棱交界的八道林子,是因為這裡山林茂密、人跡罕至,已經開闢了抗日游擊區和根據地。
1936年春,北滿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率領三軍的戰士向巴彥、木蘭、通河一帶西征,並留下六團在木蘭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斗爭。後來,六團發展為抗聯第三軍第六師。同年9月,趙尚志命令三軍六師師長張光迪率領部隊開進鐵驪、慶城、綏棱一帶,張光迪率部在四海店鎮郭炮營子建立後方秘密營地。
1937年春夏之交,按照北滿抗聯總指揮部命令,抗聯六軍也曾從湯原西征到八道林子一帶,進行攻打葉家窩棚等戰斗,擴大游擊區。
『這些部隊來到綏棱發動群眾,籌集糧食,為後期大部隊西征儲備了給養。』綏棱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剛介紹,在綏棱得到休整和給養補充後,趙尚志率部從綏棱開往通北,進行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一戰——冰趟子伏擊戰。
冰趟子地處今黑龍江省北安市通北林業局半山區,兩面環山,中間屬低窪沼澤地帶,常年有山泉流淌,冬季結冰成湖,是進山的必經之地。
1937年3月初,700餘名日偽軍進山『討伐』。敵眾我寡,軍情危急之際,趙尚志當機立斷,決定將敵人引入山中,尋機設伏,狠狠打擊其囂張氣焰。
冰趟子伏擊戰是抗聯斗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以7人犧牲的代價,殲滅日偽軍200餘人,繳獲武器彈藥、軍毯、米肉、服裝等物資,極大緩解了部隊補給壓力。

1938年9月到年末,北滿抗聯西征部隊陸續進入鐵驪、慶城、綏棱、海倫一帶,在抵達八道林子成功會師後,分赴各地,擇機打擊日本侵略者。
從老等山出發到八道林子會師,北滿抗聯主力部隊的西征歷時6個月,行程千餘裡。他們穿越的不僅是林海雪原,更是一條通往勝利的不朽之路。
深山密營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露營之歌》裡的歌詞,道盡東北抗聯戰士在西征途中的艱辛和拼死斗爭的經歷。這首由李兆麟與戰友在西征途中創作的歌曲,傳唱至今。它不只是一首歌,更是一段用熱血與堅韌寫就的生命記憶。
穿越小興安嶺的路,比想象中更為艱難。林海茫茫無邊,積雪沒腰深,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如刀割。沒有路,缺補給,身後是追兵,眼前是無盡的荒草倒木。那些臨時構建的密營,既是戰士們風雪中的棲身之地,更是支橕他們持續戰斗的精神堡壘。
『當年為了躲敵人,好多密營建在深山裡,現在只能靠健在老戰士的回憶一點點找出來,因此抗聯遺址格外難尋。』海倫市陳家店林場支部書記顧寶成說。
海倫市井家店林場的抗聯密營,就是根據抗聯老戰士李敏的回憶找到的。2015年,她為這裡題寫『抗聯密營』四字,寄托著對崢嶸歲月的緬懷。

1936年9月,抗聯三軍六師張光迪部在此建起密營,80餘載的風雨早已衝刷掉密營的痕跡,復原後的幾間木刻楞房屋錯列在密林中,依山而建。牆體用原木刻制,頂部以草木覆蓋,形成簡易的抗聯部隊營房。
這裡不只是部隊短暫休整的落腳點,更是西征路上的戰略樞紐。老道店戰斗、冰趟子戰斗……周邊的一場場勝利,都離不開這處密營提供的隱蔽依托與後勤支橕。
佳木斯東北抗聯雕塑館館長李平介紹,夏天,山裡蚊蟲成災,蜱蟲、牛虻黑壓壓一片,戰士們在林子裡被咬得滿身是包,但不敢點煙驅蟲,怕暴露目標;冬天,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寒夜,一覺醒來,常有人腳已被凍壞。

食物匱乏是密營生活最嚴峻的考驗。樹皮、野菜、野果、草根,都成了抗聯將士的『救命糧』,甚至野獸糞便中沒消化的野果子也成了抗聯戰士搶著吃的美餐。
寧死不屈
在抗聯第二路軍西征的艱難征途中,有一幕悲壯場景永遠鐫刻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長卷上。
1938年10月的一個清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寒風呼嘯,江水奔湧。8位年輕的女戰士在此與日偽軍激戰,寧死不屈,最終集體沈江,壯烈殉國。
這8位為國捐軀的勇士是抗聯五軍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以及被服廠廠長安順福。犧牲時,年齡最大的冷雲只有23歲,年齡最小的王惠民纔13歲。
1938年10月上旬,抗聯第五軍西征隊伍返回途中,在烏斯渾河渡口與千餘日偽軍遭遇。當時已行至河邊准備渡河的8名婦女團戰士,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雲帶領下分3個戰斗小組與敵激戰。她們主動牽制敵人火力,為主力部隊爭取了轉移時機,自己卻被圍困於河畔。
日偽軍所有火力都向冷雲等人集中撲來,她們背水作戰至彈盡之際,面對日偽軍的逼降,女戰士們誓死不從。寧死不屈的8位女戰士,高唱著《國際歌》,挽臂踏入冰冷的烏斯渾河。
除了八女投江,抗聯西征路上還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捍衛著民族尊嚴,他們的名字至今在東北大地回蕩。
『抗聯戰士並非不懼死亡,只是選擇了比生命更重的東西。』任希貴說,『那是信仰、責任,是民族的未來。』
精神豐碑
站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綏棱縣白馬石舊址,山風依舊凜冽。這裡,曾是北滿抗聯西征部隊的會師之地,也是他們開闢新戰場的起點。
從老等山出發,穿越小興安嶺,歷經數月風雪林海的生死跋涉,抗聯戰士們用血肉之軀,完成了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成功轉移。北滿抗聯西征的勝利,撕碎了敵人的『討伐』大網,徹底粉碎了日軍將抗聯圍殲於偽三江省的陰謀。
北滿抗聯部隊西征到海倫、綏棱一帶後,立即向西北遠征,同時開展抗日游擊戰,主動出擊日偽軍,並向大興安嶺地區開進,給予敵人沈重打擊,牽制了大批敵人,為黑嫩地區抗日游擊戰的開展築牢根基,在東北抗聯斗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西征部隊在斗爭中擴大了抗日游擊區,掀起了新的抗日武裝斗爭高潮,嫩海地區及大興安嶺地區游擊根據地進一步擴大,給日偽當局以極大的震懾。』任希貴介紹。

硝煙散盡,西征留下的精神財富愈發厚重。林海雪原裡,啃樹皮、臥冰雪的戰士們,書寫的何止是人類極限的史詩?他們用『凍掉手指仍扣扳機』的堅守,把民族大義刻進骨髓;用『寧死不當亡國奴』的犧牲,讓信仰生出穿透黑暗的力量。
東北抗日聯軍西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勝利轉移,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不朽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