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聯路(十)
文/攝 崔倩寧 特約記者 張自峰 全媒體記者 陳俊杉 劉華鵬

8月14日,順著蜿蜒山路,記者自慶安縣駕車兩小時前往金溝林場,踏入金溝林場的深山密林中,腳下的落葉發出沙沙聲響,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的往事。這裡,便是抗聯戰士曾經戰斗和生活過的老金溝密營遺址,一處承載著不屈精神與紅色記憶的地方。
在層層疊疊的密林之中,幾個殘存的土包與土坑映入眼簾,當地人稱之為『土棱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遺跡,卻是當年抗聯戰士們在艱苦環境中堅守的見證。當地的林場工人是聽著抗聯故事長大的,他告訴我們:『小時候常聽長輩說,抗聯戰士們在這山裡可遭罪了。冬天沒有足夠的棉衣,就裹著破舊的毯子;沒有糧食,就挖野菜、啃樹皮。可就算這樣,他們也從沒放棄過反抗。』他的話語朴實而真摯,卻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抗聯戰士們在艱苦環境中所展現出的無畏精神。
在抗聯密營老金溝建立之後,1936年5月,時任中共滿洲省委代軍委書記的楊靖宇到這裡考察,他沿山察看,對這裡的地形、地貌、地勢贊不絕口,連聲說:『在這裡建密營、建後方基地,再好不過,真是最好的紅營。』
1936年,日偽軍根據『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開始『大討伐』。分散在各地的抗聯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開始向鐵力、慶安一帶戰略轉移,12月初,三軍司令部將所屬的政保師、五師和少年連混合編成500人的騎兵隊伍,許亨植的先遣隊、張光迪領導的六、九師和李景纔率領的二、三師,在老金溝實現部隊大會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老金溝大會師』。
老金溝在1939年底成為北滿省委所在地,隨之省委機關正式在老金溝安營駐紮,北滿省委書記金策在這裡主持省委工作。從此,老金溝既是北滿省委所在地,又是三路軍司令部所在地,成為黨和軍隊的指揮中心。老金溝被楊靖宇稱贊為北滿的延安,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日戰爭聖地。
對老金溝密營,日偽當局始終把它看作心腹大患。從1940年入秋以來,日軍調動大批人馬,妄圖一舉破壞抗敵斗爭的指揮中心。他們開始武力進攻、特務詐降,卻沒有一次成功。老金溝密營始終像磐石一樣堅強屹立,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東北戰場最後撤出戰斗的地方。
重走老金溝密營遺址,我們不僅看到了歷史的痕跡,更感受到了抗聯精神的偉大。這種精神,是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是堅定信念、忠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它如同這山林中的松柏,歷經風雨而愈發挺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征程上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