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張煒先生文學創作5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特推出『張煒古詩學六書』,包括張煒在過去二十餘年裡鑽研古詩詞所寫下的《讀<詩經>》《<楚辭>筆記》《陶淵明的遺產》《也說李白與杜甫》《唐代五詩人》《蘇東坡七講》(即《斑斕志》),這也是六本書首次結集出版。
2023年10月20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別邀請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著名作家崔曼莉,與張煒先生進行一場以『滿目青綠,生命交響——張煒的古詩學盛宴』為主題的對談,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作為出版方代表致辭。活動由CCTV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彭敏主持。活動結束時,北京小記者團的小朋友們還為現場讀者嘉賓朗誦了詩歌。
不能為了易讀
而犧牲詩學的品質
對於有些評論認為『張煒古詩學六書』是普及讀物,張煒現場也表達了一些擔懮。在張煒看來,古詩學六書誠然是很容易讀進去的,很適合中學生群體閱讀,甚至可以從任何一段開始讀起,但是易讀不代表它就犧牲了詩學的品質。何為詩學品質?張煒很看重『個人性』:必須要個人的見解、偏僻的見解,要建立一個非常便捷、通俗的路徑。這就決定了『它不能是多種說法的匯集,不停地重復別人的話語,這就不屬於詩學的層面了』。這一點有明顯的指向性:近年來,圖書市場出了很多沒有個人創見、雜燴前人成說,而又裝扮得好像充滿道理、充滿趣味的通俗古詩詞讀物。這類讀物的一大問題便是無關詩性,甚至恰恰是詩性本質的反面。張煒對此深感懮慮,所以對自己定的目標便是,一定要保證全書是詩性的表達,一定要努力表達自己品咂出來的個人見解。在這個基礎上,又要人人可讀,不給人很高的門檻感。要完成通俗性與詩學品格的結合,顯然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張煒為此艱難耕耘了二十餘年。
研究詩,要與庸俗做斗爭
發布會上,談到為什麼花費如此龐大的精力去鑽研古詩詞,張煒提到兩點應當警惕的地方。
一是教科書對李白、杜甫、陶淵明、白居易等的窄化、片面解讀。張煒稱當以自己的文學經驗去深入研讀古詩人時,發現與自己在教科書中獲得的感受差異頗大。『比如說對李白、白居易、杜甫他們的代表作,教科書裡反復講到了,他們最好的詩是哪一首,我們就去讀。當我人到中年之後,我按照教科書回頭來看他們最好的作品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我覺得最好的作品不是教科書裡列舉的那些。』
二是網絡化時代的傳奇化、娛樂化、符號化。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張煒發現李白、杜甫、陶淵明被高度地傳奇化、娛樂化、符號化,『怎麼有趣怎麼講,怎麼通俗怎麼講,這是一種讓我發現之後近乎厭煩的現象』。
針對以上兩種現象,張煒稱自己作為一個文學人,面臨多重任務:『做一個基本的工作,就是要跟庸俗做斗爭,力避虛假,力避膚淺的理解,力避止步於最大的公約數的認識水平,要跟嘩啦嘩啦談個不停、淺薄無比、庸俗無比、歪曲的過程劃清界限。』
張煒表示:『過去教科書給我個人引起的一些不安,還有今天的通俗化、符號化、娛樂化引起我的一些反感……我發現好多書是重復的,在不停地敘述,完全是同一套話語、同一個說法,只是說的順序不一樣,但是觀點、繪制的故事是一樣的,完全進入不了詩學的范疇。不僅進入不了這個層面,而且庸俗化、趣味化,完全歪曲了本意。此後需要好多人參與,纔能得到一點糾正。在今天,這個工作非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