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七,1993年生於雲南玉溪,彝族。寫詩歌、散文和評論。
訪妙高寺十二章
城
從各個角度看一座城。比如
站得足夠高
高到,綠色只能作為一匹掛毯
懶懶地覆蓋在滇中起伏的山巒
再高一點,高得可以把一些起伏視
為平地
於是昆明城就是一座湖濱小鎮
靜靜地躺在滇池的側面
再可以從一座遠山眺望它
比如從妙高寺的多肉花叢往外看
被樹木包裹的昆明,天空的藍色
變為藍色羽翼,環抱住的城
這時的它,更像
一個慈祥的嬰兒
——只有沈睡的姿態
這時你會產生一種錯覺:
身在其中時龐然大物的高樓,現在
成了水霧中的塵埃
泉
仙的繁體寫法自有雲蒸霧繞的懮傷
因此這裡的泉水,藏匿於竹林
我所杜撰的故事裡:
妖和神應該同時現身於這裡
細竹下流出的清泉
是仙的肉身。至於魑魅魍魎
和眾仙們凌空虛蹈的步伐 存在於香客們的想象中
泉水不會停下來,僧人們
用蔬菜和袈裟為其鋪就
下山的道路
昆明柏
院落中的昆明柏是喜的:
一棵樹,是父親,也是子女
在本體未來得及衰老之前
新生兒已經透過斑駁的樹皮
站立於時間的無涯之處
更是一個個西門慶,無視時間
與輪回的法則 不斷離開與折返於人世間
這大好的冬天,到處
都是奶和蜜的香味
每一處活潑的枝丫上
都有一尊新的佛在降生
佛
詩人的相機裡,有佛。
佛在傾斜的枝丫倒影中
也在沈甸甸的房檐處
更在夕陽斜照下的紅牆上
每當我看到佛
來自高處的狗就朝我沸騰
在它的沸騰聲裡
佛,變得歪歪斜斜
像是窘迫慣了的人
在神殿面前也伸不開手腳
又像是過路行人
被突如其來的犬吠逼到角落
山間的佛
你可以去把它扶正
也可以在他旁邊倒下來
陷入秋日落葉柔軟的懷抱
光
站在光裡,有時候光是一把把刀子
鈍而遲緩的刀背摩挲著你
催生一陣陣睡意
躲開它時,背脊上生出的涼意
又讓落日自責。
站在光裡的不止有你
寺門前的蘆葦
冬天舔舐過的潔白胴體
被夕陽照耀著的一面
靈動如仙——成為另一種
耀眼的事物
而另一面,灰色蘆花
彎腰下墜
重如待贖罪的肉身
入山
陽光的背面
小徑復沓
像走在一個人的夢境中
腳下濕滑 歧路常有
庭前
山中通體金黃的落葉樹把光
聚集於此。
寺門因而明亮 像點著一盞巨大的燈
入山,見寺或者不見寺
對峙或者環抱
走完一段路程之後
百合與雛菊供奉的佛像前
你看到清水池中觀音的倒影裡
金魚吻著冬天睡蓮的花苞
旁邊梁柱上雕有對句:
『近市聲喧,清風明月不用買』
白雲
大雄寶殿對句的上聯寫到:
『妙不可言,一片白雲來去。』
以白雲比寺,比人,比來去
眾物組成的浮生若夢圖中
白雲不是裝飾
它成為主體之後
倪雲林的河畔之樹復活:
水中漣漪不能多
空中白雲來去無影蹤
眾生皆是『樹』,樹乾堅挺
枝丫克制生長
你也可以做一枚石頭
用披麻皴露頭
任何一個局部的細節中
生命必須先於藝術死去
北
在滇東北,此刻
黑頸鶴成群地貼著水面飛行
冰與水的創面上
閃著光的雪意正在生成
生命起於毫末
冬季末尾,草木見色起意
榮枯,是古典的綜合
黑頸鶴,它的飛行美而優雅
裝有雪的柔軟與輕盈
黑白簡約
解放了滇東北大霧迷蒙的沈重
誦經聲
當一座山裡有一座廟
香火旺盛時,遠方
會顯得模糊而久遠
只有清淨時,風纔趕著誦經聲
到達草木
你大概也沒有聽過如此美妙的樂音:
水流潺潺,風濤聳峙
於誦經聲中
僧人說:『你可隨意
像歸家一般。』
僧眾
未穿僧袍的弟子指著某位香客說:
『他每天都來,但執念重』
穿僧袍的弟子說:
『慢慢開解』
未穿僧袍的弟子從我身邊走過
手裡拎著一捆青菜
穿僧袍的弟子坐在樹蔭裡
玩弄手裡的佛珠
他們談論的對象正抱著孩子
在寺院庭院裡
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 苦苦周旋
農捨
人會迷戀一種不再時興的建築
比如半山腰的農捨
下山時你見它
土質的牆體還有農耕時代的淨潔
它矗立在山間
一棟活的建築,周圍因此被圍上
生機
牲畜與土地交流的自足
冬草被野雞和家禽分食
人隱身於陰涼處,仿佛從世間消失
你對它的迷戀,僅只是它的一面
——與世無爭的假象
下山
下山時月亮已經當空
還欠一點圓,但足夠碩大
昆明城被夕陽染成橘黃
山路崎嶇。每一個能放下東西的山洞
都被佛像和香火佔滿
有些佛剛剛誕生,形體小而完整
有的佛已經面容模糊
語焉不詳
下山的人中,有的人
口袋裡裝滿了星星
有的人,心裡藏著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