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於2024年推出《當代》雜志詩歌版,即《當代·詩歌》,8月16日,2023年首期試刊號發行。

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當代》雜志,自1979年創刊以來,堅持現實主義風格,強調時代感和直面人生的現實精神,也注重題材的新穎和藝術風格的多樣化,曾推出大量深受讀者歡迎的精品力作,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代表當代中國文學整體成就的綜合性文學期刊,《當代》雜志的『詩歌』欄目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刊發艾青、蔡其矯、呂劍、張志民、李瑛、公劉、周良沛、劉湛秋、任洪淵等重要詩人的作品,並推出一批後來成為文壇中堅的青年詩人。進入新世紀之後,由於刊物版面有限,《當代》雜志暫時取消了詩歌欄目。但文學界與廣大讀者一直期望《當代》恢復詩歌欄目,滿足閱讀需求。
通過廣泛調研、深入討論與認真籌備,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於2024年推出《當代》雜志詩歌版,即《當代·詩歌》,2023年將首先編發兩期試刊號。8月16日,第一期試刊號在北京首發。
《當代·詩歌》秉承《當代》雜志風格定位,立足中國詩歌的當代書寫,呈現新時代文學博大、豐饒的當代面貌,以對國內、國際詩壇的兼容並蓄,盡顯當代詩歌的活力、重力、實力、魅力。
為做好《當代·詩歌》的編輯工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特聘資深詩歌編輯商震先生為《當代·詩歌》執行主編,與詩人劉立雲、李點等組成《當代·詩歌》編輯團隊。
田方
附:
也無風雨也無晴
商震
編完這期稿子,突然有些亢奮。這和我以往的編輯經歷相悖。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每編定一期稿子,心裡頓時就會安靜下來,是大海無視海面之上有幾級風的安靜。可是,今天,我亢奮了,內心有些虎虎生風,或者扶搖直上九萬裡。
這是《當代·詩歌》的試刊號,姑且算作是《當代·詩歌》的第一期。
《當代》雜志創刊於1979年,創刊於中國文學風起雲湧的年代。《當代》雜志從創刊伊始,就一直站在當代文學的最前沿,為當代文學的發展、繁榮貢獻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當代》雜志一直處在當代文學的榮耀殿堂,一直擁有著眾多榮譽和擁躉。
《當代·詩歌》是《當代》雜志的詩歌版本,當然也享受著《當代》雜志光環的照耀。同時,《當代·詩歌》也一定會使《當代》雜志的光環更加豐富,更加耀眼。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偉大的,換句話說,是激發詩人創作的偉大時代。現實生活像萬花筒一樣異彩紛呈,讓詩人們目不暇接。目不暇接不是眼花繚亂。新事物的不斷湧現,也不斷刺激著詩人們的敏感神經,刺激著詩人們的創作欲望。只要是一位腳踏實地的詩人、勇於探尋生活本質的詩人、敢於拓展詩歌美學邊界的詩人,在此時代,都大有可為。
《當代·詩歌》就是在這樣的偉大時代中誕生,《當代·詩歌》也必將回報這個時代的偉大。
歷史的經驗證明,凡是詩歌興盛的時期,都是社會文明大踏步前進的時期。僅以我們國家的歷史為例:《詩經》誕生於東方哲學成熟的重要時期——春秋;《漢樂府》誕生於漢文化與多種宗教文化交融的東漢;《古詩十九首》誕生於各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結合的南北朝時期;等等。因為有過幾次詩歌興盛的高潮,到了唐代(『安史之亂』前)纔讓我國的詩歌走向了世界的頂峰,而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前,也是世界范圍內文明程度最高、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古人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個『文』,基本上指的是詩人。
近些年,一些媒體不斷地向當下的詩壇發問,質疑詩歌生態的紊亂,質疑詩歌作品的美學取向,甚至質疑當下詩歌的前途。盡管,這些質疑值得尊重,但是,也大可不必杞人懮天,更不必恐慌。某本刊物的好詩不多,不等於天下好詩不多;某個詩人寫不出好詩,不等於其他詩人寫不出好詩。
詩,是創造,離開了創造,靠拼接、抄襲、轉借、化用等等手段來沽名釣譽者,就不是詩人。但是,這些假詩、偽詩並不是我們《當代·詩歌》的難題,制作再精良的假花,也欺騙不了蜜蜂。
好詩永遠在,好詩人永遠在。
《當代·詩歌》就是要把有創造力的好詩人請出來,把獨立創作的好詩歌呈現出來。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我們不喜歡言之無物、有形式無精神的『文勝質』類的詩歌;我們要努力展示反映現實生活並且敘事與抒情平衡的詩歌。
詩歌的核心是詩,詩的核心是真實,真實的核心是詩人鮮活的心跳。無論用什麼語言方式、表達方式、結構方式,只要使用真心、真情,能有效傳達並具有藝術感染力,都是好詩,《當代·詩歌》都歡迎。
一本專業的詩歌刊物,就是一桌全球宴,備有東南西北各大菜系,且苦辣酸甜咸俱全,讀者可以逐一品嘗,也可以各取所需。
《當代·詩歌》是幸運的,生逢其時;《當代·詩歌》是自信的,必將獲得廣大詩人和讀者朋友的喜愛。
我們在對自己說:《當代·詩歌》的時間開始了!我們也要對詩人和讀者朋友們說:《當代·詩歌》的時間開始了。
又想起蘇東坡先生的兩句詞:『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3年6月30日於三餘堂
(本文為《當代·詩歌》試刊號第一期卷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