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那山 那人 那事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7-24 字體:

龔淑君
 

  『叮咚!』手機突然彈出一則消息,原來是學校開始征集新一批的支教老師。看到熟悉的報名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多年前的支教歲月。

  那年,我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相戀一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我,如同突遭晴天霹靂,痛苦不已。恰好,此時學校公開征召教師到偏遠山區支教。我急切地想逃離熟悉的圈子,跳出痛苦的沼澤,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坐上駛向支教山區的大巴,我不由滿懷興奮和期待。幾個小時顛簸的路程之後,汽車在山腳下停了下來。下車後,順著眼前泥濘的小路往遠處看,映入眼眸的是高高低低蒼翠的山。有過幾次支教經歷的同伴指了指遠處,說:『看,那裡就是我們支教的地方!』順著同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山腳下排列著一排排瓦房,煙霧繚繞其中,恍如隱居於山林裡孑然一身的老僧。『真不可思議,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竟然還有村子,竟然還有學校!』我心想。

  山路坑坑窪窪,我和同伴們拎著重重的行李箱艱難地走向村子。在村口迎接我們的是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校長。校長憨笑著領我們走到幾間破舊的瓦房前,說:『您們住那邊!』我驚訝,這就是學校了!沒有大門,沒有圍牆,只有一排陳舊的瓦房,瓦房前面幾顆蒼老的榕樹。宿捨的環境更是一言難盡,掉了牆皮的牆面,布滿蜘蛛網的牆角,房間內除了一張破舊的床什麼都沒有。坐下後,我打開手機,想給家人報個平安,發現手機一格信號也沒有,瞬間,我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心裡無奈地嘆了句:『真是窮山惡水。』

  校長給我們搬來了一張桌子,又取了抹布擦去桌子上的灰塵,看到宿捨裡的地板上有垃圾,他不知從哪兒取來了掃把和垃圾桶,幫我們打掃衛生。校長寡言少語,不斷重復的一句話是:『你們看看還需要什麼?』我知地方貧瘠,不敢提要求。後來我們纔知道桌子、掃把、垃圾桶都是校長從自家搬來的,學校並沒有多餘的桌子和日用品,他一心想著把我們安頓好,就貢獻了自家的東西。

  與大城市裡迥乎不同的生活節奏、新的生活環境、說著方言的當地人,都讓我恍若置身於夢境。一個叫小靜的二年級學生,放學後時常在我的宿捨外流連,我留意到她的臉上、手上有污跡,便帶她到學校的水龍頭洗手洗臉。通過細聊纔了解到,小靜的父母到大山外的城市打工去了,只有小靜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年事已高,對小靜也疏於照顧,小靜處於放養的狀態。我用紙巾替小靜擦乾臉上的水,把她喚到宿捨,幫她梳理頭發,並將一對蝴蝶發卡送給了她。她捧著發卡興高采烈地回家了,不一會兒,又折回來,從後背把書包扯到身前,拉開拉鏈,取出一瓶百花油,伸手給我。我一開始茫然,等她示意我往腳上涂抹時,我纔發現我的腳有幾個被蚊子咬的紅包,小靜給我的是當地盛產的具有驅蚊效果的百花油。我心頭一暖,連忙說:『謝謝你,謝謝你!』

  期中家訪時,我跟著學生走過長長的崎嶇的山路,爬上了一座小山,夜色正濃,繁星滿天,四下寂靜,遠處是重重疊疊的山的黑影,近處清新溫柔的空氣撲面而來,安靜的夜,讓人的心也不知不覺地平靜下來,那些煩心的事被一層一層過濾掉,內心變得澄澈透明。

  我真像陶淵明筆下的漁人,船橕到了盡頭,發現了洞口,看見了光,尋到了桃花源。我被大山裡怡然的自然環境、淳朴的民風、,善良、熱心的人深深地感染了,被深深地治愈了。那顆原本疲憊不堪的心,在這裡獲得了暫時的休憩,慢慢變得輕盈愉悅。

  一年後,我的支教時間到期,即將離開山區。我將自己帶來的一盒圓珠筆,一一分送給學生,在他們的作業本裡鄭重其事地寫下了對他們的祝福,學生們很驚喜,紛紛道謝。其實應該說謝謝的是我,謝謝這兒溫暖了我的心。

  冰心奶奶有言:『願你的生命中有足夠多的雲彩,來造就一個美麗的黃昏。』支教歲月,是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記憶,那山,那人,那事,溫暖如陽光,鼓勵著我大步往前走。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