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侖
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我熱愛文學和歷史,自然是想選文科,母親卻一直不滿意,想讓我學理科。那幾個星期,我們家飯桌上每天都上演著同樣的戲碼:母親一邊吃飯一邊勸我學理科,說學了文科,以後收入不高;我也是年輕氣盛,必定會直接反駁,說只要學了自己想學的,掙多少錢不重要。我一句,她一句,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父親謀略十足,對我們兩個說不同的話,平息了衝突。對我,父親表達出百分之百的支持,天高任鳥飛,讓我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選科,同時也提醒了我文科畢業之後,就業和收入情況可能不如理科,得有個心理准備;對母親,他則是擺出我的成績單,指著我的物理和化學成績說:他理化學得這麼差,要是學了理科,恐怕就考不上什麼好的大學了。
長大以後,跟父親聊起這件事,他分析說:當時你是完全的理想主義,自己不乾活、不掙錢,自然不把收入看得很重;母親天天在流水線上工作,關心未來的收入也很正常。我倆一個聊理想,一個聊現實,誰都說服不了對方。父親就跟我聊理想、跟母親聊現實,這纔化解了矛盾。父親彌合母子矛盾的良藥就是對不同的人說適當的話,而不是像我倆一樣,試圖說服彼此。
上了大學,我讀到了心理學家巴特利特的一個實驗,他把一個愛斯基摩人的神話故事講給一些來自英國的參與者聽,一段時間後,他讓這些參與者復述這個故事,看看他們還記得多少。結果,這些參與者下意識地修改了一些故事的細節,比如原本故事中主人公在太陽昇起時死去,但很多參與者卻記成了太陽落山時。巴特利特發現,參與者在潛意識中把不符合自己想象的東西做了改動,他們的文化中死亡總是和黃昏有關,於是死亡就和太陽落山聯系在了一起。原來,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來理解別人說的話,可見想要徹底地說服對方,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學同學中有一對情侶,男生文質彬彬、不善言語,女生性格開朗、喜歡冒險,大家都覺得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可他們卻攜手走過了畢業『分手季』,相互陪伴五六年,正在商量結婚。同學會上,我們問男生,你們性格迥異,是怎麼一路走下來的?不會有分歧嗎?
男生笑笑說,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學的『最大公約數』吧?隨便給你兩個數,總有一個數能同時把他們兩個整除,保持關系的秘訣就是找最大公約數,我理解她又不試圖改變她,她也是一樣,互相理解的兩個人,總能找到一個雙方都接受的相處方式。比如去游樂場,她喜歡坐刺激的過山車、海盜船,我不敢上去,可她正好需要一個拿包的人,我就拿著她的包去看花車巡游,她不會硬拉著我上過山車,我也不會讓她坐著陪我看表演,大家都開心了。
在互聯網時代,大家分享看法更方便了,爭吵也更多了。不妨試試放棄說服別人,轉而用相互理解的心態,找一個雙方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