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且持菖蒲當劍舞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6-21 字體:

錢續坤
 

  其實把菖蒲比作利劍,並不是我的創意。記得兒時的端午節,母親總是清晨踏著露水,采來一些菖蒲和艾蒿,把它們插在門框上或掛在屋檐下。對於這種匪夷所思的舉動,我一度感到莫名其妙,曾追問過一直都在忙著包粽子的母親;母親則神秘地告訴我,艾蒿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蒿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闢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那時我很不明白,嬌嫩的菖蒲和柔弱的艾蒿,如何避得了鬼神和邪氣?對於神,廟裡有泥塑的菩薩姑且可以參照;鬼呢,有誰見過?邪氣到底又是一種什麼氣?為此,我在心裡暗暗地譏笑過母親,那是落後思想佔主導,是封建迷信在作祟,不可信,不足取。

  事實上,這完全是我的孤陋寡聞。植物學上說,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它具有『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等諸多優點。因其形狀如劍,又稱水劍,有水菖蒲、石菖蒲、黃菖蒲之分,是水邊最早發芽的草本植物。《呂氏春秋》亦記載:『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原來,菖蒲所得此名,是與它冬盡後最早覺醒分不開的。菖蒲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駐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王子貴族和普通百姓的喜愛。其根莖可以入藥,中醫認為有『開竅醒神、健胃理氣、驅風除濕』的功用,可治療意識不清、精神不振、消化不良、氣脹腹痛和痙攣腹瀉等多種疾癥。據說古人夜讀,也常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可免燈煙熏眼之苦。由此說來,把菖蒲比作藥用之『劍』並不為過。

       進了高中,讀屈原的《離騷》,語文老師津津有味地講起端午插菖蒲和掛艾蒿的典故,這時我纔驀然頓悟——菖蒲,本來就是正義的象征,它被詩人稱作『蒲劍』,寓意對楚懷王及一切惡勢力充滿著無比的仇恨;而艾蒿表示摯愛之情,自然是愛戴那位行吟江畔、懮國為民的偉大詩人了……這或許就是插菖蒲和掛艾蒿最初的紀念意義吧。老師同時還旁征博引,借用了明代詩人解縉的《菖蒲》詩來加以佐證:『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斬碎一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晝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起,銷盡鋒棱怎奈何。』在這裡,菖蒲又成了路漫修遠的求索之劍,九死未悔的斗爭之劍,不媚權貴的人格之劍,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劍!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