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鍾情山水丹青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6-05 字體:

張興華
 

  常言道:『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從『畫絕』顧愷之到『畫聖』吳道子,從大唐摩詰居士到北宋鐵冠道人,從明代六如居士到清初八大山人,乃至近現代巨匠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吳冠中、傅抱石、韓美林、范曾等,姑父是廣『拜』名家,受益匪淺。

  姑父的繪畫創作靈感多來自鄉村日常生活。那年盛夏,我到老家省親。忽一日,紅日剛剛在東方天際顯露出半張笑臉,我努力睜開惺忪的睡眼,只見姑母在灶間准備一家人的早飯,姑父則靜悄悄地走向院子裡。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勤勞的姑父姑母保持了北方農人雞鳴即起的良好習慣。姑父先是掄起掃帚把院子打掃乾淨,然後帶上鐵鍬,拉起一輛平板車,就向村外的河邊走去。

  彎彎曲曲的羊腸河,友善地擁抱著靜謐的小村莊。岸邊的楊柳伴隨著微風的節奏,輕輕指揮著曼妙的晨曲。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羊腸河邊已經有不少挖沙裝船的河工揮汗如雨地勞作了。姑父同他們微笑著打招呼,然後,搓搓手掌,揮動鐵鍬,也加入了挖河沙的隊伍。

  當紅紅的日頭堆滿圓圓的笑臉的時候,姑父已經裝好了半車河沙,擦了擦臉上的汗珠,告別眾河工,推車向村子裡走去。回到自家小院,姑母已經做好了熱氣騰騰的早餐。姑父洗把臉,捧起一大碗大米水飯,就著香噴噴的土豆茄子豆角燉五花肉,唰唰唰地大口吃起來。早飯後,姑父一刻也不休息,立馬兒橕起大網篩子開始篩河沙。然後,他乾淨利落地提水拌和好水泥,將篩妥的細細的河沙與水泥攪拌到一起。姑父拿來全套的泥瓦匠工具,圍著自家房屋,有模有樣地乾起活來。原來,今夏多雨,房屋返潮得厲害,姑父這是要給三間大瓦房砌上一道防水『圍裙』!

  日上三杆,姑父終於停止了勞作。他擦著滿臉大汗心滿意足地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哈哈,一道漂亮的水泥『壟臺兒』早已把房屋圍攏起來了,三間大瓦房瞬間高大威武了許多!姑母快步走過來,揮著大蒲扇,心疼地為老伴兒送來清涼的陣風。姑父一仰脖,喝了一大碗濃釅的烏龍茶,這纔靜靜地坐在當院兒的小馬紮上歇口氣兒。

  『走路可當心點兒呀,別碰著,得給這臺階兒「養生」兩天呢!』姑父叮囑著姑母。

  一轉頭,姑父告訴我,一幅《河邊挖沙圖》已經有了腹稿!

  姑父創作的山水畫,不僅再現了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的美麗,而且蘊藏了他質朴的自然觀與審美觀,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沸騰的社會生活,煙火氣很濃郁。

  姑父田間寫生作畫,姑母低頭揮鋤除草,這是一幅多麼和諧自然的人間詩畫!此情此景,我以為,恰如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所吟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正剝蓮蓬。』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寄情山水,物我兩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姑父何等灑脫的情懷!

  一日,姑父與姑母來到松花江畔冰城夏都哈爾濱。我置備一桌佳餚美饌,與姑父舉酒對酌。興致所至,我二人朗誦低吟起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