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虎
母親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受條件限制,只上過兩個月學就被迫輟學了。但是,她卻有一個無人能及的本領,那就是無論生活中遇到任何瑣事,都能以諺語的形式概括和解讀。使我們這些後輩感到汗顏的同時,也受益匪淺。
小時候貪睡,早晨上學,特別是冬季,母親喊我起床,總是迷迷糊糊地答應一聲,她一走,又睡著了。母親就用諺語教導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我不以為然。直到有一次睡夢中聽到小伙伴在院子裡大喊:『快起來,快起來,要遲到了!』我纔再一次驚醒,燈也顧不上開,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跟著大伙兒摸著黑,一路小跑到了學校纔發現,慌亂中我兩只腳穿了兩只不同的鞋子。同學們哄堂大笑,我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那一刻,我纔真正理解了母親這句諺語的涵義,也從此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那時候家裡窮,衣服總是大哥穿過二哥穿,二哥穿過我再穿,上面經常補丁摞補丁。上學時帶的饃饃,別人的都是白生生的麥面饃,而我的卻是玉米面做的『黃金塔』。我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就向母親發牢騷,她卻笑瞇瞇地脫口而出一句諺語:『吃飯穿衣量家當』。並且安慰我說:吃飯穿衣要視家庭情況而定,不要盲目攀比。衣服只要乾淨得體,飯食無論好壞,吃飽就行,關鍵是學習成績要好。她還用身邊幾個我耳熟能詳的自強不息的例子教育我。時至今日,艱苦朴素、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依然鐫刻在我的記憶裡,深深地影響著我生活,並且作為家風要代代相傳。
有時,跟人講話言語不當,過後母親會說:『話到嘴邊留半句』。並且教導我們: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所以要想好再說,並且不要把話說死,要給自己留餘地。還說:『聰明的人等話說,愚蠢的人搶話說』。
每當我們夫妻鬧矛盾,不管是誰的錯,母親都要讓我先低頭,並且用諺語相勸:『家和萬事興』『能大能小是條龍,不大不小是根蟲』『一人一條心,掙斷脊梁筋;兩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母親不但用諺語教導我們怎樣做人,就連每年的春種秋收,母親都能以諺語的形式輕松安排。『春分早,谷雨遲,清明種薯正當時』『頭伏蘿卜二伏菜(白菜),三伏種的好油菜』『菊花開(指的是野菊花),種小麥』『蘿卜大蒜蔥,多用大糞攻』『八月半,種大蒜』『重陽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乾』等等,數不勝數,都是信手拈來,並且對於收成與天氣的預測,准確率極高。記得有一年,麥收過後,天一直不下雨。母親說:『五月旱,棗成串』。我們不以為意。誰知到了八月,院子裡棗樹上的棗子像蒜辮子般綴滿枝頭,枝條都被壓得彎成了弓。
母親的諺語無疑是祖祖輩輩勞動實踐與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但卻是我永遠的財富,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