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鄉村土灶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5-15 字體:

蘇寶大
 

  看到昔日的老物什,就會回憶過去,就會回憶曾經一日三餐離不開的鄉村土灶。

  土灶燃燒的是柴火,是從田間收割後的農作物廢秸稈,家家當寶貝堆滿房前屋後。土灶生火簡單,不像煤球爐子費事,一根火柴就能點著。因土灶有高高伸出屋頂外的煙囪。一旦灶膛裡生了火,就會迅速產生熱交換或熱壓自然通風效應,而增加了灶膛裡的熱空氣循環流動,使得柴火熊熊燃燒。裊裊炊煙隨煙囪自動拔出屋頂外,再悠悠散騰於空中。落日的傍晚,炊煙、村莊、雜樹,交織在一起,那是一道只在鄉村裡纔有的水墨洇染的古雅風景圖。

  土灶,溫馨,溫暖,接地氣,結構簡單,式樣全裝在了鄉村巧瓦匠的腦子裡。土灶的根基是由黏土與草木灰摻和制成大塊的泥坯。上部由少許磚塊壘砌。砌好的灶面,再粉刷一層白石灰槳子。

  一般農家人砌兩個灶門,風箱緊貼灶臺。大鍋在內側,用來煮飯、煮粥;小鍋在外側,用來炒菜、燒湯。養豬多的人家就會砌三個灶門,三個鍋膛。最大的鐵鍋專給豬燒水煮食。

  在土灶煙囪向上匯合出屋頂的最下方,根據灶門的多少,留一兩個小圓洞。洞中嵌有一口圓形的小鐵鍋,家鄉人稱『湯罐』。煮飯、炒菜隨著灶膛裡的熱流循環,和炊煙拔向煙囪後,而剩餘的一點點熱量的積聚,溫熱了『湯罐』裡的水。大冬天,洗碗、刷鍋,全家人洗臉、洗腳就全靠它了。

  砌個新土灶,一個瓦匠,兩個小工,起早帶晚,管三頓飯,就能砌好,並在晚上生火做飯。鄉村人事事圖吉利,砌新灶也得選個吉日。新灶砌好當天的晚飯,必須有魚有肉在新灶上燒一燒。意思說:新鍋、新灶,魚肉跳跳。

  父親一生吝惜柴火。他教我們燒土灶的方法一套一套的繁瑣:柴草填進到灶膛裡,先用火鉗輕輕壓住,待會再輕輕撥弄。燒火一定要將火焰對准鍋臍底的中心燃燒。父親最不情願看到我們燒火時,那通紅的火焰湧出灶門外,或呼啦啦湧向煙囪口噴出,父親看到特別心疼。父親最反對我們一心二地邊燒火邊看書。父親說:燒火最忌將灶膛內的柴草塞得滿滿的,說是太浪費柴草了。

  燒土灶最怕遇久日的陰雨天。受潮的柴草,難以點火燃燒。這時燒火、做飯、炒菜就很吃力了。一邊要往灶膛裡填柴草,一邊頭要伸進到灶門口,使勁地往裡吹著風,或用力拉著風箱,一邊還要跑到灶臺前炒菜,忙得不可開交。甚或大冬天的,也得甩掉大棉襖,還忙得汗珠從額頭鼻尖滲出。

  不過,小時候我還是最喜歡在大冬天裡燒火做飯。一是暖和,二是冬天的山芋甜,能邊燒火邊逸逸當當往灶膛裡扔進一兩只。飯燒好了,熱燙燙的山芋也可從灶膛的灰燼裡,用火鉗掏出。雖然山芋外皮焦黑難看,但剝開一聞,又香又甜。飢腸轆轆的年代,往肚皮裡塞上幾只,一直甜到心坎裡。

  鄉村的土灶燒出的鍋巴,這在現代化的電飯鍋裡,是永遠也燒不出來的。米飯盛出,鍋底留有厚厚金黃的鍋巴。鏟一塊,嚼一嚼,『嘎?、嘎?』滿嘴的香。

  光陰似箭,曾經簡陋的廚房裡,土灶,風箱,大鐵鍋,木鍋蓋,銅鏟子,焦黃的鍋巴,灶膛裡跳躍著的柴火,灶臺上香溢四散的農家菜餚,以及母親常年起早摸黑灶前灶後忙碌的身影,這些它都承載著我們全家人,在那個清貧的年月裡,太多太多幸福和快樂了。而它終將漸漸變成我匆匆歲月中,遙遠又難忘的記憶了。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