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沸騰的大似海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2-03 字體:

  文/於博      攝/曹立冬
 

  1月10日,天氣寒冷,朔風瀟瀟,白雪皚皚。但在粉妝玉砌的冰雪世界裡,大似海的湖面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氛圍將寒冬變得熱鬧非凡,也多了一些溫暖與激情。大似海的湖面上搭起了舞臺,舞臺中間高高聳立著神杆,飄揚著遼、金、元、明、清五朝的仿古旗幟。第九屆大似海漁獵冬捕文化節盛裝啟幕,整個大似海沸騰了。

  大似海漁種場始建於1972年,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肇東市澇洲鎮安樂村,水域面積3000畝,年產鯉魚、草魚、鰱魚、鯽魚等20萬公斤。大似海的魚綠色無污染,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地理標志性產品。2005年,大似海漁種場被國家確立為國家級綠色健康養殖示范區。

  大似海這個地方最早是蒙古貴族的游牧封地,屬於科爾沁草原上的郭爾羅斯先民,因此它有個古老的蒙古名字——烏珠古爾泊。北方的冬天特別寒冷,在遙遠的過去,嚴冬時節物資匱乏,人們便想到了鑽冰捕魚,久而久之,就有了既熱鬧又神聖的冬捕。

  在清朝,大似海的魚曾是皇家貢品,這裡專門設置管理機構,普通百姓禁止在大似海捕魚。大似海附近有個王官屯,其地名來源即和清政府設置大似海管轄機構有關。建國後,為了保護農田,防止松花江水害,修建了松花江大堤,把松花江和大似海一分為二,大似海成為漁種場。隨著改革春風的吹拂,大似海快速發展,越來越美,越來越富足,成為人們品魚、觀魚的最佳去處,成為代表北國冬日風光的知名品牌。一年四季,尤其是嚴寒的冬日,大似海張開火熱的胸懷,以盛大的冬捕活動,迎接海內外朋友。

  冬捕這種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從遼聖宗到天祚帝,每年皇帝都浩浩蕩蕩地帶領大隊人馬進行鑿冰捕魚,『弋獵網鉤』,是謂『春捺缽』。

  『春捺缽』是契丹語,通常解釋為皇帝的狩獵活動。據史料記載:『契丹每歲正月上旬出行射獵,凡六十日。』可見皇帝狩獵活動的日期多麼漫長,也可想象規模的浩大。遼國『春捺缽』主要在鴨子江舉行,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蒙古滅遼後,冬捕這種皇家奢靡的儀式消亡了,但民間卻漸漸興起,成為一種風俗,成為普通百姓在嚴寒的冬季享受生活,追尋快樂的一種方式,並注入了神秘、神聖、敬畏大自然的元素。一代一代流傳,讓人們在寂寞寒冷的冬天品味到了另一種生活樂趣,也對明天充滿了追求、希望與信心。

  大似海漁獵冬捕文化節是2014年開始舉辦的,迄今已成為黑龍江『冷水魚.冬捕季』系列冬捕活動之一,已成為當地推動冰雪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本屆冬捕文化節以『賞冰樂雪新時代,品味購魚大似海』為主題,以當地傳統的漁獵冬捕文化為引爆點,打造肇東冬季漁獵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推動冷資源轉化為熱產業。

  大似海在肇東市諸多濕地中,面積不是最大。但它的名字響亮,像海一樣大,霸氣十足,令人神思向往。大似海地理位置獨特,風光優美。春天碧波萬頃,鷗鳥翔集,夏日浮光躍金,花艷草翠,秋日雁陣低回,蘆花飄雪,冬日百裡冰封,銀裝素裹。大似海不但是魚的家園,鳥的天堂,更是四面八方游客向往的風景絕佳勝地。一年四季,游人如織。特別是隆冬時節,遠在南方的游客來東北看雪,不少人光臨大似海。尤其是冬捕節舉辦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賞冰樂雪看冬捕,神奇的北國風光令他們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大似海好似海一樣大,但在冬捕的熱烈場面下,往日無比寬闊的湖面也顯得狹小擁擠了,40多口大鐵鍋一字排開,頗為壯觀。40多名大嫂花襖藍裙,手中菜鏟閃著亮光,只等冬捕後的魚兒出網入鍋,便可盡展廚藝,讓游客品嘗大似海魚兒的鮮美,品味東北鐵鍋燉獨特的美食風味。

  『魚把頭』在這個日子裡最受人們的尊重和羡慕。『把頭』,蒙語『巴圖魯』的諧音,意即『英雄』。『魚把頭』就是捕魚的英雄,是冬捕的帶頭人。識冰、鑿冰、布網、起網,全憑魚把頭的指揮,冬捕收成好壞也全在魚把頭的一念之間。識冰,就是找到魚群在冰下的位置。觀冰的顏色、聽冰的聲音,看『魚花』,這一切都憑魚把頭的經驗和本事,他根據冰下水流的樣子,辨別魚群,找到『魚窩』,就是冰層下的魚群。早晨六點鍾,天還很黑,魚把頭就來到大似海,找到『魚窩』,然後插標。插標就是插下標志,在『魚窩』上面作上記號,標出下網口和出網口。然後,漁工將兩根特制的串聯杆從入網口向左右兩方插入水中,即為串杆、跑線。這一切忙完了,天光大亮,冬陽下,漁工在魚把頭的指揮下,把事先擺到下網口兩側的漁網縫在一起,並在尾部加裝網兜。

  一切准備就緒後,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這時二人轉唱了起來,大秧歌扭了起來,大似海成了歌舞的海洋。

  10點28分,最令人熱血沸騰的『祭湖醒網』的儀式開始了。祭祀湖神,喚醒冬網,祈求天神保佑。祭湖是蒙古的風俗,醒網則是契丹人的習俗。既神秘又神聖的古老儀式成為冬捕文化節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敬獻貢品,漁民列隊行祭湖禮,敬香、點燈、祈福許願,放生,傳遞福運,飲酒醒網,鳴炮為漁工壯行。在萬眾矚目中,在鑼鼓的喧囂中,在彩旗招展中,在五彩氣球的飛舞中,在歡快的樂曲中,魚把頭在擺放供果和豬頭的香案前,上高香,然後手托酒碗,虔誠地跪在冰天雪地上,此時萬籟俱寂,只有魚把頭沈重而粗獷的聲音穿過冰面,越過高空,透著虔誠與威嚴:『大似海冬捕開網了!祈願河神保佑開網大吉,漁業興旺,國泰民安!』

  原始古朴的祭湖醒網儀式後,冬捕活動正式開始。隨著魚把頭一聲令下,絞盤轉動,1600米的超大漁網從冰層下緩緩出水,一股白氣昇騰,網中的魚兒鼓腮甩尾,魚鱗和身上的水珠在冬陽下熠熠生輝。冬捕最讓人感動的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對魚類生靈的愛惜。漁網都是特地編織的,網眼兒格外大,不足一斤的魚兒都會自然落下。

  魚把頭孫海寬說,魚在冬天不進食,體內垃圾也排空了,所以魚肉特別鮮美,比其他季節都好吃。今年冬捕出魚量達到30萬斤,是個豐收年。

  湖面上,人山人海。鐵鍋飄出魚香,人們端碗品魚,連聲贊嘆。不少人紛紛買魚,送給家人和遠方的朋友,更多的是准備在年夜飯上亮相,為今年春節增添一道精美大餐,也祈求一年風調雨順,連年有餘。

  現場還設置了書法專臺,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書寫迎新春對聯,贈送給游客。清新的墨香伴著誘人的魚香,讓人真正品味和領悟到精神與物質的饕餮盛宴。

  大似海冬捕文化節突出了文化內涵與特色。捕魚,是經濟重頭戲,但冰雪文化、民俗文化、春節文化的注入,讓經濟有了靈魂,增添了無限魅力。

  大似海沸騰了。『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冬捕文化節獨具特色的內涵打造了大似海生態旅游的金字招牌,北國冰雪加上冷水魚,為龍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