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放飛孔明燈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2-03 字體:

莊義彬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傍晚,吃過元宵的村民便三五成群地提著各式各樣的孔明燈,像潮水一樣湧向西大場院。這時的場院早已收拾一空,四周插滿紅紅綠綠的彩旗,院中擺滿閃閃爍爍的燈盞。看天上群星閃爍,瞧地下燈火通明,一派安康喜慶的場景。大約晚7時的時候,村主任一聲令下,『開始點燈』。這時場院的人們頓時忙碌起來,開始為精心制作的孔明燈加注燃料,添置油脂,然後一人提燈,一人點燃,霎那間場院裡明光閃爍,把整個場院照射得如同白晝,一兩分鍾後,燈框內空氣逐脹,一盞又一盞的孔明燈相繼冉冉昇起。這時,騰空而起的孔明燈競相綻放,五彩繽紛,構成一道絢麗的風景。

  傳說,孔明燈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把整座城圍得水泄不通。諸葛亮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危難之時他巧妙運用熱空氣比重較輕能夠上昇的原理,制成了一種如同圓桶型的燈籠,把求救信息系在燈籠上,然後測准風向,進行放飛,讓其騰空飄移,落在救兵居紮之地,後得到救援而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並逐漸演繹成為元宵節施放的習俗,並作為祈福求安之用。所以又稱為『祈福燈』、『平安燈』、『許願燈』。

  孔明燈的結構其實很簡單,分為主體和支架兩部分。主體以竹篦制成,外面用綿紙或白紙糊成燈罩,主體可大可小,可圓也可長方形,把上口和四周用燈罩密圍,不漏孔隙,不透空氣,底口朝下。底部的支架以細鐵絲編成,固定在主體的底部。記得小時候一過正月初五,鄉親們乘著過年的興致,便開始紮制孔明燈。各家各戶都像開起小作坊,先是備足了秸稈和竹篦,購置了麻繩和細鐵絲,買來花花綠綠的彩紙、絹紙和透明紙;接著一家老少圍坐在小炕桌上,開始紮制,夫妻合作,父子聯手,爺孫共制,各司其職。有的刮竹篦,有的紮燈框子,有的糊彩紙,一邊忙著手裡的活計,一邊隨意說著閑話,長幼之間,隔輩之間,姑嫂婆媳,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談天說地,其樂融融。我們這些小嘎子乾不了別的,只有鬧得份兒,一會剪塊花紙胡亂貼上,一會又弄快竹枇任意插上,大人沒法只好用糖塊哄誘我們去玩,吃盡了放完了,再回來瘋作,直到大人的手掌落在屁股上,纔會消停一會。

  元宵節這天,全屯的人們開始拜燈、觀燈、賞燈,各家各戶把紮制好的孔明燈懸掛於自己的院子,看誰家的燈紮得精妙絕倫。要說精致當屬諸葛家的二小子,他雖然只有十六歲,卻特別心靈手巧,他制作的孔明燈分裡外兩層,外邊是燈籠框架,裡邊是能轉動的圓筒,在圓筒上分別畫上經典人物,多是三國裡的諸葛亮、關老爺,西游記裡的唐僧、孫悟空。如果只讓圓筒轉動,就把燈罩的天窗打開,底座的蠟燭點燃後圓筒就像演電影似的展現出幾幕歷史故事,煞是好看,真是叫絕。待人們觀完燈以後,再把天窗合上密閉,只待晚上放燈。

  晚上放燈前要舉行盛大儀式,全屯子人拿著各式天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一路敲鑼打鼓,一路燃放鞭炮,接著,人們懷著興奮的心情,開始扭著秧歌,往場院奔去,整個送燈的隊伍猶如一條火龍在滾動,宛似一片彩錦落人間。點燈的號令發出後,場院裡寂靜片刻後,經過一陣緊張的忙碌,一盞又一盞天燈慢慢飄蕩起來,人們歡呼跳躍,群情振奮。那些燈盞帶著深情的希望,帶著真誠的願望,飛向了神秘的高空,如天女散花般飄移散落在天際,一朵朵,一盞盞,是那樣的妙曼,給世界帶來無窮無盡的精彩和歡樂。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