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45)
向榮鎮:防返貧治環境辦好辦實民生事
文/攝 潘成軍 滿玲玲 張譯文 特約記者 萬希龍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走進海倫市向榮鎮已是9月中旬,臨近深秋,街路旁依舊有鮮花盛放,黃的、粉的、紅的、白的、紫的,五顏六色,映入眼簾,心底裡能想到的字就是『美』。對,是美,在向榮鎮裡、村裡、屯裡看到的就是美,景美、人美、心更美……
據了解,向榮鎮目前的重點工作是黨建引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榮鎮黨委書記張永泰告訴記者,向榮鎮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返貧機制,增強脫貧穩定性,有序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先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相關政策和脫貧項目,專門制定了《向榮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五年總體工作規劃》,確保各項任務有效落實。對全鎮804戶脫貧戶、19戶邊緣易致貧戶『兩不愁三保障』、安全飲水等方面,建立了常態化走訪排查機制,全部繳納合作醫療、大病保險、意外傷害險、享受慢性病簽約,全鎮享受慢性病政策1012人;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95人,全部享受教育保障政策;外出務工155人,享受交通補貼130人;疫情防控員、護林員、護路員、保潔員、村協警等公益崗位安置171人,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光伏項目無勞動能力分紅329戶,每戶增收2000元;大鵝養殖、小菜園、小農場、生態扶貧林均實現全覆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5183元。同時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借助市級駐村幫扶乾部,調整鄉村乾部、幫扶責任人共計181人,實現所有脫貧村和脫貧戶幫扶全覆蓋,堅持日常走訪排查、行業篩查預警相結合,針對排查出的風險監測對象,因戶因人落實綜合幫扶措施,確保不返貧致貧。圍繞各村傳統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帶動持續穩定增收。在向眾村創辦了雜糧加工廠,加工銷售『小菜園』食用玉米,借助『黑土硒都』地理標識,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年銷量1000多噸,帶動了全鎮1400畝『小菜園』食用玉米,把所有種植『小菜園』的脫貧戶全部納入進來,戶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整鎮推進生態扶貧林項目,在溝邊壕沿栽植柳條,成林後產出柳條銷售給供熱企業,既產生生態效益,又壯大村集體積累,帶動脫貧戶實現增收。向榮鎮還依托高產綠色大豆、中草藥產業、雜糧產業、玉米產業4個園區,帶動全鎮農業產業昇級。支持黑臻木耳基地建設,持續提昇向眾雜糧加工能力,切實強化星源牧業豬場服務,推動向榮扶貧鵝廠擴繁,帶動集體和群眾增收。組織種植技術培訓、養殖技能培訓和剪紙技能培訓13期,促進了農民掌握一技之長。依托黑臻生物科技發展勢頭,安置本地農戶和脫貧戶長期性務工崗位增加到150個,季節性務工增加到2萬次以上。通過做大做強星源牧業,安置本地農戶和脫貧戶長期性就業40人以上。
防返貧是底線,推進現代農業實現穩步發展則是上臺階。張永泰說,近年來,向榮鎮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堅決扛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政治責任,紮實推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全鎮依托向輝、向新等高產高效示范園區引領作用,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不斷調優種植結構和經營模式,重點在發展主導產業、帶民增收上創新方式抓好落實。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5萬畝,其中規模經營土地面積1000畝以上種植大戶15個。依托星源牧業等畜牧規模養殖場,加強畜牧大場大戶建設,紮實開展畜禽防疫工作,有效完成村屯綠化任務,實現了糧食增產、畜禽增量、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總目標。

所有的工作和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人民群眾擁有幸福感、獲得感,這就要求民生事業必須辦好辦實辦到位。向榮鎮黨委副書記高國君說,為實現這一目的,向榮鎮黨政班子緊扣『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群眾關切,全力辦好民生實事。黨政班子堅持『問需於民』和『主動出招』結合,面向基層群眾征集意見建議和民生需求,累計征求到意見建議310餘條。鎮村兩級共梳理辦實事項目120項,其中村級109項,鎮級11項。同時對標對表省市要求,全面推進『十項專項行動』,實施『八項惠民工程』,並取得初步成效。他們對上爭取資金1800萬元,實施集中供水項目,建設『萬人』水廠1處;對上爭取3760萬元,實施1.5萬畝高標准農田治理項目;全鎮9個村級垃圾分揀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建成畜禽糞污收集處理中心1處、處理池140處,年可處理糞污2萬噸,確保了全鎮糞污全量實現資源化利用;修建橋涵20座、斷頭路10公裡、邊溝5000延長米,整修田間路25公裡,一批群眾最急最盼最懮的現實問題得到解決。利用域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志願服務隊,開展司法救助、農技培訓、醫療服務等志願活動12次。邀請海倫市人民醫院專家,開展義務診療服務,針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予以健康指導和現場診療。

向新村是向榮鎮的一個行政村,沿著平整的柏油路走進這個村的趙小辮屯,看到的是一路的『鮮花相迎』。屯中綠化香化美化亮化程度很高,街面上乾淨整潔,並沒有『屯子』的髒亂破差,村民愛護衛生的意識一點不比城裡人差。村民張某說,村裡人之所以有素質,是和村裡的『道德講堂』分不開的。張某說的『道德講堂』是現年70歲的原向新村黨支部書記徐成文和妻子王鳳雅2015年在鎮黨委支持下利用自家院內創建的。『道德講堂』向村民宣講黨的政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生在身邊的孝親敬老的先進事例等,使村民潛移默化成為了充滿正能量的人。2021年鎮政府又將道德講堂修繕一新,並修建了小廣場,在廣場中央樹立了『孔子行教』像。具有多年黨齡的徐成文夫婦不但在『道德講堂』講,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做,夫婦倆連續多年為村裡培育花苗,育苗的大棚是他們自己掏錢買的,種子是他們自己到處采摘的。有時為了采到好的花籽,一天要走幾十裡路,從不說一聲累和苦。花苗育好後,還無償協助村裡把花苗栽種到全村5個自然屯的各條街道旁,並精心護理,直至成活,現在的向新村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環境非常優美。幾年來,光綠化、美化一項老兩口每年就為村裡節約資金五六萬元。為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徐成文夫妻還自己掏錢為村民購買文化娛樂用品,組織村民開展扭秧歌、跳廣場舞等健身活動,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我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是黨員,鎮黨委政府一心想發展乾實事謀振興,作為黨員,應該與黨委政府保持一致為鎮村發展做些貢獻。』王鳳雅說。